正文 第29章 英法蘇德多重談判(2 / 3)

5月19日,在英國下院的辯論中,丘吉爾、勞合·喬治、文登、艾德禮和辛克萊等人,都力促政府必須根據平等的條件同蘇聯訂立最廣泛的協定。丘吉爾說:“我始終不能理解是什麼理由阻礙同俄國達成協議……毫無疑問,俄國政府所提出的建議,是想成立反侵略的英法俄‘三國同盟’……聯盟的目的,隻是為了抵抗將來發生的侵略行為,和保護被侵略的國家。我看不出蘇聯建議有什麼不好。”同時,他在發言中含蓄地指出,正是由於英國政府不肯給蘇聯平等待遇和在談判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猶豫不決和政策的搖擺不定,才是英國和蘇聯之間的協定難以締結的症結所在。

張伯倫揮舞著手中的文件,說這張紙將保證“我們的時代和平”。

5月22日,英國外交大臣向政府提交的有關英蘇談判的備忘錄,分析了締結三國條約對英國的利弊。英外交部認為,締結三國互助條約,意味著陛下政府將完全失去一切同德國求得和解的希望,這是條約的“主要不便之處”。另外,條約有可能對英日關係產生不利影響。備忘錄還說:“如能同蘇聯簽訂某種協定,規定在我們受到來自東方的進攻時,蘇聯將給予我們援助,將是十分理想的,這不僅可以迫使德國在兩條戰線上作戰,而且也還因為(這一點是最為重要的)戰爭一爆發,應力求把蘇聯拖進去……”

英國正是在這種前怕狼後怕虎的心理狀態下,抱著自己與德國求得和解而將蘇聯拖入戰爭的希望與蘇聯進行周旋的。

6月27日,英國駐蘇大使西茲和法國駐蘇臨時代辦帕亞爾向蘇聯提出一項新建議,建議規定英法蘇三國中的任何一方在遭到德國侵略時,其他兩方應給予援助。但建議又規定,一旦發生侵略,各方將就互助方式“進行協商”和在國際聯盟中解決問題。這顯然不利於對侵略者作出及時有效的反應,甚至會被用作拒絕立即援助被侵略國的手段。

6月2日,蘇聯政府在對英法兩國的建議做出答複時表示,如果德國進攻比利時、希臘和土耳其這些英法兩國保證獨立的國家,蘇聯願意提供援助。當西方國家提出也支持荷蘭和瑞士時,蘇聯也表示同意,蘇聯隻是要求英法承諾,當波羅的海沿岸的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芬蘭遭到侵略時,英法也要同蘇聯一起給這三國提供援助。蘇聯還建議,在簽訂互助條約的同時簽訂一項軍事協定,詳細規定相互之間的軍事援助的方法、方式和範圍。但是,英法政府在6月15日對蘇聯最新方案提出的修正案中表示,當波羅的海沿岸各國遭到侵略時,它們隻願同蘇聯商談是否給予援助。它們還表示,隻有在政治協定簽訂之後,才能談判軍事協定的問題。

6月8日,哈利法克斯表示,希望不通過信件而通過圓桌會議進行談判。英方參加談判的代表是外交部官員斯特朗。對這種做法勞合一喬治極為不滿。他在7月23日的演說中說:“哈利法克斯勳爵訪問過希特勒和戈林。張伯倫連續三次投入元首的懷抱……為什麼僅僅派一個外交部官員代表我們出使一個建議援助我們的強大得多的國家呢?對此隻能有一個回答:內維爾·張伯倫閣下、哈利法克斯勳爵和西蒙先生不願同俄國結盟。”

6月29日,蘇聯最高蘇維埃外交委員會主席日丹諾夫在《真理報》上發表文章,揭露英法毫無誠意,拖延談判的做法。文章說:“在同蘇聯談判中出現的不能容忍的僵持局麵和無休止的拖延,使人有權懷疑英法真實意圖的可信程度。”

在蘇聯揭露之後,英法於7月表示同意在波羅的海沿岸三國遭到直接侵略時,同蘇聯一道向它們提供援助,但當這些國家遭受間接侵略時的援助問題仍然懸而未決。而從波羅的海沿岸各國的局勢來看,最使人擔心的正是這種間接侵略。

在“間接侵略”的定義上,談判各方主要是英蘇兩國又發生了爭執。在哈利法克斯於6月12日給西茲的指示中給“間接侵略”所下的定義是:“這種間接侵略是通過:(1)已經從各締約國獲得了保證的其他各國(即比利時、希臘、土耳其、羅馬尼亞和波蘭);(2)還沒有獲得保證或不願接受這種保證的其他國家(拉脫維亞、愛沙尼亞、芬蘭、荷蘭和瑞士……)。”而蘇聯認為:“‘間接侵略’的說法是指這種行動,該行動是上述國家(即所列被保障的八國)中的某一國在來自其他強國的武力威脅之下或者沒有這種威脅的情況下而同意的,該行動導致為了侵略這個國家或反對某個締約國家而利用該國的領土和力量,從而導致這個國家喪失其獨立或違反其中立。”

7月下半月,法國政府在間接侵略這個問題上已開始傾向於蘇聯的觀點,但英國仍堅決反對,使談判再次擱淺。

為打破僵局,蘇聯政府於7月9日建議,在政治談判達成協議之前,可以同時進行軍事談判。

7月21日,英國總參謀長從華沙返回倫敦,帶來關於德國將在8月底進攻波蘭的情報。為形勢所迫,英國政府於7月25日正式通知蘇聯,同意立即開始三國軍事談判。

蘇聯對談判非常重視,派出了以國防人民委員伏羅希洛夫為首的高級軍事代表團。但英法兩國代表團的規格都很低。英國代表團團長德拉克斯是個退役的海軍上將,法國代表團團長杜芒克將軍也是一位不甚知名的人物。

當時,戰爭已迫在眉睫,然而,去莫斯科參加軍事談判的英法軍事代表團卻不慌不忙。他們不立即起程而是拖了10天後才動身,他們不乘飛機,而是乘一條低速郵船前往莫斯科。兩國代表團8月11日才抵達目的地,結果拖延了17天之久。更令人不解的是,法國代表團的全權證書隻授予杜芒克將軍同蘇聯進行談判的權力,沒有簽約的權力。英國代表團則更徹底,根本就沒有全權證書。那麼,他們去莫斯科是為了幹什麼呢?德國駐英大使迪克森在給柏林的報告中,談到了英國的真實用意。他說:“英國進行談判的目的主要在於摸清蘇軍戰鬥力的真情實況。”

8月12日,英法蘇三國軍事談判正式開始。8月15日,蘇聯代表團提出了具體的軍事計劃。根據這個計劃,蘇軍準備投入120個步兵師、16個騎兵師、5000門重炮、9000~10000輛坦克、5000~5500架作戰飛機,以反擊歐洲侵略者。當侵略者向英法進攻時,蘇聯所提供的武裝力量將是英法直接用於對付主要侵略者德國所使用的武裝力量的70%。波蘭必須參戰,並應在本國西部邊界集結40~45個師。當波蘭和羅馬尼亞遭到侵略時,這兩個國家應把全部兵力調往前線,蘇聯出動的兵力應相當於英法直接反對德國而動用的武裝力量。當主要侵略者進攻蘇聯時,英法兩國應通過芬蘭、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領土,立即開始反擊侵略者的軍事行動。英待投入的兵力應相當於蘇聯投入兵力的70%。在以上三種情況下,都要求允許蘇聯軍隊通過羅馬尼亞和波蘭的領土。蘇聯提出的具體軍事計劃,為締結軍事協定提供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