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談判過程中,英法代表團隻是空談軍事合作的“共同目標”和“一般原則”,竭力回避提出具體的軍事行動計劃。因為,英國政府對代表團早有指示:“英國政府不願承擔在任何情況下可能束縛我們手腳的任何具體義務。因此,在軍事協定中應力求局限於盡可能一般性的措詞。對此最合適的是一個政治性共同宣言之類的東西。”法國代表團也接受了類似的指示。
因為蘇聯和德國並不接壤,當德國進犯法國、波蘭或羅馬尼亞、或者同時進犯這幾個國家時,為同德國作戰,都存在一個蘇軍過境的問題。8月14日,蘇聯代表團在談判中提出蘇軍通過波蘭和羅馬尼亞國境的問題,要求英法兩國政府同波羅兩國政府協商,利用它們的影響,促使波羅兩國同意蘇軍過境。但英法代表團借口波、羅都是主權國家,這樣的問題隻有這兩個國家的政府才能回答,要蘇聯政府直接與波、羅兩國政府提出問題。
經蘇聯代表團據理力爭,哈利法克斯於8月17日指示英國駐波大使,要他“盡一切能力規勸波蘭和羅馬尼亞接受蘇聯提出的讓蘇軍通過波蘭領土的要求”。指示說:“沒有蘇聯及早的有效的援助,波蘭和羅馬尼亞抵擋不住德國從陸上或空中的迅猛襲擊,優柔寡斷,等到戰爭爆發,就為時過遲了。”法國政府也向波蘭政府提出了讓蘇軍過境的問題。但波蘭政府堅決反對蘇聯的建議,8月20日發表聲明,表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同意蘇軍進入波蘭。在這種情況下,英法政府也不想對波蘭施加壓力,使其改變立場。過境問題得不到解決,繼續軍事談判也就失去了意義。由於英法對談判極無誠意,由於波蘭政府拒絕蘇軍通過波蘭領土,長達4個多月的英法蘇談判最後失敗了。
英國在三國談判中之所以三心二意,除英國由於長期以來對蘇聯懷有嚴重的政治偏見並低估蘇聯的軍事實力使它不急於同蘇聯結盟外,張伯倫政府對英德和解始終抱有幻想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在英法蘇三國結盟談判開始後不久,英國政府就開始與德國秘密談判。1939年5月14日,英保守黨著名活動家德拉蒙德·沃爾夫在柏林與德國外交部經濟政策司顧問呂特爾會談時明確表示:“我是在英國內閣樞密顧問知道的情況下前來柏林的,並要求我對這次會談完全保密。”他向呂特爾表示:(1)英國在政治籌劃中不排斥向德國提供經濟活動場所,甚至支持它的活動;(2)可以幫助德國克服外彙困難的借款總額問題;(3)恢複3月份中斷的英德經濟談判;(4)就調整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同英國之間的收支差額和德國進行談判;(5)關心德國何時提出歸還殖民地的要求和這個要求包括的內容。
5月19日,張伯倫在下院一麵聲稱,英蘇之間“有一道幕,有一堵牆,極難穿過”,另一方麵又暗示,英國並不反對尋求可能滿足德國要求的途徑,“如果這將會使目前局勢明顯緩和的話”。同一天,哈裏法克斯對德國駐英大使迪克森,明確表示希望改善英德關係。
6月8日,張伯倫會見了以私人身份訪英的德國政界人士特羅特·楚·佐爾茨。張伯倫表示仍希望同德國和解,並說,據他看來,“自他上任的那天起他就一直認為,解決歐洲問題隻有通過柏林—倫敦這條線”。
7月中旬,英國外交當局向德方建議,兩國報刊停止相互攻擊和指責,以便為兩國接近和合作準備輿論。
7月18~21日,沃爾塔特第二次訪英,同英國政府要員進行了四次秘密會談,雙方討論了經濟、政治和軍事問題。會談中,張伯倫的經濟顧問威爾遜向德國人提出了一個全麵的《德英合作綱領》,其主要內容為:(1)德英聯合發表不使用武裝侵略作為國際政策手段的宣言,威爾遜稱這樣一份宣言會使英國對波蘭和羅馬尼亞的保證成為多餘;(2)德國宣布不幹涉英聯邦,英國宣布不幹涉“大德意誌帝國”(包括東歐和東南歐);(3)在殖民地和托管地問題上,締結一項從根本上修改凡爾賽條約有關條款的德英宣言;(4)在軍事上模仿先前的英德海軍協定,締結一項限製軍備的協定,但在空軍和陸軍問題上顧及德國在中歐的特殊戰略需要;(5)在供應原料、糧食和出口工業品方麵實行合作,將首先在大英帝國(印度、南非、加拿大和澳大利亞)、中國(同日本合作)和俄國三大市場上,同時擴展到更大範圍的對外投資和國際金融、債務(英國貸款給德國)等方麵的合作。一旦雙方在政治上和經濟上達成可以接受的協議,英國政府將爭取使法國“廢除它同蘇聯的結盟和對東南歐的義務”。此外,張伯倫政府還準備“終止同蘇聯進行的關於簽訂條約的談判”,甚至可考慮取消英國對波蘭所承擔的義務。
很清楚,無論是對波蘭的保證還是同蘇聯的談判,對英國來說都隻是用來迫使德國回到慕尼黑軌道上來的手段。但是,此時的德國進攻波蘭的決心已定,對希特勒來說,迫切需要解決的是避免兩線作戰的問題。所以在這一階段希特勒在外交方麵其真正心思是用在同蘇聯簽約上。他之所以同意與英國談判,既是為了利用英國對德國的幻想,牽製與破壞英法同蘇聯的談判,也是為了一旦不能從東方取得避免兩線作戰的條件為德國留下一條同英法進行交易的退路。
英國對英德秘密談判是認真的,但由於德國隻是虛應故事,談判始終未獲進展。8月23日,《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在莫斯科簽字,從而宣告英德秘密談判的徹底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