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達到養心的目的呢?按孟子的意思,最好的方法就是“寡欲”。我國古代所說的“欲”,就是欲求、欲望,亦即今天所說的“需要”。現代心理學認為,需要是人們對一定的生活和發展條件的需求性與占有性的傾向,是人們全部心理活動賴以形成和發展的基礎或動力。適當的、合理的需要是應當予以滿足的,但過多的、不合理的需要卻必須加以節製。因為前者有利於人們的身心健康,後者則對身心健康有害。從這個意義來看,孟子所倡導的“養心莫善於寡欲”的原則是積極的、可取的。應當明確一點,孟子的所謂“寡欲”,隻是要節製那些非分之欲,而那些合理之欲還是應當滿足的。或者說相對於人們的物質欲望而言,物質永遠嫌不足:人們的欲望永遠也滿足不了。所以經濟學把追求物質欲望的人置於永遠的痛苦之中。
我們環顧周圍的人群,致力於物質享受的人,認為隻有物質才能帶來快樂的人,其實並不感到快樂,倒是淡薄名利的人能夠脫離煩惱,自得其樂。
片麵追求物質享受,甚至追求奢侈,既未必能得到快樂,反而陷入欲壑難填的深淵。奢侈是物質社會製造出來的畸形消費觀,它忽視精神享受,以為物質就是一切,以為享受和物質總是成正比例,這是非常錯誤的。其實,物質享受有收益遞減的特點,消費愈多得到的快樂愈少,於是不得不追加消費,用無但是我們真正的目的不是財富的極大化,而是快樂的極大化。所以說,奢侈型消費不值得提倡。
南懷瑾先生《中國文化泛言》中所言:
今日世界,新迷於科學文明的瘋狂,久困於精神意境的貧病,東西文化學術,幾已陷於思想癱瘓的境界,徒籍平白之身,言不足以動聽,名不足以驚眾,思欲振聾發聵,挾泰山以超北海,適見其不知自量。雖然,學術文化,追根窮柢,莫不基於人類的思想而來,而一般人思想的蔽錮,多由於物質欲望的蒙蔽,知識分子思想的停塞,多由於主觀成見的阻礙;如能打通物質欲望的坎限,進向精神升華的領域,泯除主觀的成見,竅開停塞的大道,萬一有助於人類、世界、國家、民族者,亦足以告慰安心,庶幾對於人類社會,薄有交代,便可長世間,身隨物化而無遺憾於虛生矣。
我們回來看看20世紀,可以說它是一個飛速發展的世紀,是一個對人類的財富有巨大積累的世紀。但是它同時又是一個使人類遭受到非常深重苦難的世紀,在這個世紀中間發生了兩次世界大戰,使幾千萬人甚至上億的人喪失了生命;科學技術的發展雖然造福了人類,但是同樣破壞了自然、破壞了人和自然的和諧。大家可以看到這一百多年來,我們的環境遭受“一個人若想滿足精神就必然要降低自己的物質欲望,走出物質欲望的迷宮。身處在這紛亂的世上,人人汲汲營營;追求名利與權力,金錢不嫌多權力不嫌大,很多人被欲望衝昏頭,讓物質享受牽著走,為了爭權奪利,無所不用其極,那些人的麵容令人可憎。想想你們失落已久的赤子之心呢?你們打出娘胎便具有的‘真’、‘善’、‘美’呢?是否常常覺得物質欲望滿足了,但精神上卻益發空虛了呢?快!快!快!讓小王子幫你找回遺失的童真吧!其實人人的心中都有個小王子喔!隻是年歲漸長被世俗所蒙蔽、為永無止盡的欲望所汙染;故年紀越大越不快樂……找回童年的純真就找回了快樂,君不見這世上最快樂的人是孩童嗎?”
現代的社會對我們提出了比曆史上任何時代都艱難的挑戰,西方的娛樂節目和商業廣告無孔不入,籠罩天空侵蝕地下,使人無處藏身,難以找到一片淨土,呼吸一口清新的空氣。
當我們跟隨著社會的潮流同大家一樣過著無憂無慮的日子,每天吃飽睡足,白天工作,晚上回家,忙家務,看電視,同親友閑聊,物質世界使我們得到一切滿足,我們感受不到自己靈魂的存在,世界的存在,因為我們的靈魂融化在溫柔的軀體之中,所以不感覺到它的存在。隻有物質的欲望,而沒有靈魂的責任;物質的欲望永遠沒有知足的時候,靈魂越來越渺小,因此,從我們的軀體中,已經沒有地方可以容納道德、良心和信仰。
當一個人魂不守舍的時候,他(她)已經失去基本的人性,剩下的隻有動物本能的衝動和欲望,他(她)像是叢林中的野獸,落入生存競爭和優勝劣汰的惡性循環中。 這個時候精神狀態是什麼樣的呢?物質欲望的追逐與現實的收獲之間差距得不到滿足,接踵而來的是失望、憂愁、後悔和身心疲憊,於是精神感受到壓抑、空虛、苦惱和焦慮不安。 無法抗拒的物質欲望迫使她拚命努力奮鬥,與人較量和爭奪,舍棄了一切自由和安寧,時刻都在危險和災難的威脅之中,直到精神全麵崩潰,對生命產生厭世和絕望。
從改變我們的日常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開始,這個月不要聽流行音樂,不要看電視連續劇,把物質享受的習慣改變一下,在自己的軀體中創造一個環境,讓自己的靈魂回家,每天有時間同自己的靈魂說話,用靈魂思考,檢討自己的過去,放開思想考慮造化我們的真主,關心那些平常沒有想到過的人類和社會。
自我暗示——改造自我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