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接任州牧以後,密令高幹圈禁曹家和夏侯家,以此要挾曹操。
曹操雖說發展良好,抵禦住了董卓勢力的進攻,不過穎川郡卻被破壞的非常厲害,人口減少巨多,很多當地大族已搬遷去了荊州,經濟和民生受到非常大的打擊,短時間內很難恢複。
陳宮和張邈等人勸諫曹操,暫時以隱忍為重,暫時接受袁紹的節製,可讓其安心對付公孫瓚,為發展爭取時間;同時派人聯絡公孫瓚,陳述被逼無奈的事實,希望得到公孫瓚的諒解。
暫時沒有更好的選擇,曹操隻得采納這個建議。
公孫瓚現在與曹操勢力並不接壤,能交好便交好,曹操有此態度,已讓公孫瓚非常滿意,豈能拒絕他的好意?
曹操服軟,袁紹也沒有餘力將其消滅,便形成了暫時的穩定局麵。
袁紹積極組織防禦公孫瓚,采納的是逢紀的建議,以穩定為主,暫時避免與公孫瓚硬碰硬,公孫瓚的騎兵不是袁紹現有騎兵能對抗的。
失去山桑縣後,袁紹便命逢紀組織以渦水河為防線的防禦,高幹的主要力量撤退到渦水以南的譙縣。
許攸建議撤離沛國渦水以北以及梁國的家族和百姓,戰爭年代人口是最大的資源,不過被袁紹以引起騷亂為由拒絕了。
公孫瓚的策反活動有著非常好的效果,沛國剩餘幾縣的大族暗中聯絡公孫瓚,希望公孫瓚盡快接管西北幾縣,他們也能享受到公孫瓚的仁慈政策。
梁國的國王和相國,在公孫瓚從成廉手中接管三縣後,地界接壤了,便派人積極的同公孫瓚聯絡;由於有此前有沛國的先例,他們也希望擺脫袁紹和袁遺的控製,加入公孫瓚的勢力。
不過公孫瓚不敢過於深入,怕被袁紹勢力包圍,便讓梁國諸人安心等待,他想先奪取渦水以北的沛國地盤,然後再裏應外合,奪取梁國。
公孫康對公孫瓚的計劃非常支持。
初平二年春,公孫瓚和公孫康感覺形勢對他們非常有利,必須盡快擴大地盤麵積,於是主動發動戰爭,準備奪取沛國西北幾縣和梁國。
公孫瓚的計劃很簡單,就是利用騎兵的機動性,快速包圍袁紹的軍隊。
戰爭首先在沛國打響。
陽儀留守蘄縣,防止袁紹的反攻。
公孫康率領一萬騎兵,沿渦水河北岸,從山桑縣出發,直奔譙縣對岸,將高幹的勢力分割為兩半。
譙縣位於渦水南岸,是高幹的統治中心和屯兵重地。
柳毅率領一萬步兵,諸縣接受高幹控製的幾縣,由於高幹在此駐紮的官兵較少,且有當地大族的支持,一切進行的非常順利。
公孫瓚在相同的時間,親率一萬騎兵,從橫縣出發,突襲睢陽縣;城內的梁國國相率兵打開城門,迎接公孫瓚進城。
袁遺駐紮在睢水南岸的穀熟縣,心裏慶幸不已,幸虧沒有駐紮在睢陽縣縣;暗道,這是大族太不可靠了。
六日過後,劉毅接收沛國建平、太丘等五縣,隨後,公孫康派出五千騎兵,搶占陳國拓縣,他本人親率五千騎兵進駐建平縣,此舉切斷了袁遺的退路。
袁遺被困在穀熟縣,他的士兵雖多,但是以步兵為主,絕不敢出城,否則被騎兵追擊,隻有死路一條。
現在袁紹非常矛盾,是否該去救援穀熟城的袁遺呢?要是不去救,那可是兩萬步兵,要是讓公孫瓚獲得,則會大大加強公孫瓚的實力;若是不去救援,讓他們全部戰死,則會大大打擊現有官兵的士氣;要是去救援,很容易被公孫瓚的騎兵追擊,他現有的騎兵可不是公孫瓚騎兵的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