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他慶幸的是逢紀主持的渦水河防線非常穩固,沒有受到公孫瓚的攻擊,不過渦水對岸地盤盡失。
不過更讓袁紹難看的是梁國國王劉彌,宣布支持朝廷任命的州牧公孫瓚,斥責袁紹和袁遺自私自利,盤剝百姓,打擊士族,發動戰爭是為私利,自稱州牧乃是造反。
袁紹憤怒之下,也顧不得麵子了,命人將陳國國王和國相以及他們的家人押回汝南郡,嚴加看管,就怕梁國和沛國的事情再次發生。
不過此舉卻惹來朝廷、董卓、公孫瓚以及皇室宗親等對袁紹連續聲討,令袁紹顏麵盡失。
董卓對豫州的局勢非常滿意,對公孫瓚大加讚賞,宣布免除豫州公孫瓚控製的地盤三年稅賦,恢複民生;並令牛輔給予公孫瓚必要的支援。
此舉更令公孫瓚信心大增,官兵士氣更加高漲。
隻留下五千騎兵駐守穀熟縣城西側,便令袁遺無法出城。公孫瓚堅信,繼續圍城,不出兩月,城內必然因糧食耗盡而大亂;其他騎兵布置在梁國南部,準備應對袁紹的援兵。
逢紀、許攸等人出謀劃策,想了很多辦法,皆被袁紹拒絕;特別是許攸建議與公孫瓚和談,救出被圍困的兩萬士兵,與公孫瓚以渦水為界,保持和平穩定,被袁紹痛斥一番;袁紹明白,他與公孫瓚的戰爭是生死之戰,失敗就意味著死亡,直到一方出局為止,公孫瓚現在占據上風,絕對不會與他和談。
袁紹想集中兵力與公孫瓚決戰,被逢紀等人阻止了,若是決戰失敗,則再無翻身的機會。
穀熟縣的戰爭,吸引了中原人的目光,讓袁紹救也不是,放棄也不是,非常難受。
三月,城內糧食基本耗盡,袁遺心急如焚,若是不再拿出方案,別說那是士兵,就是城內的大族也會造反,無奈之下,求助城內縣長,讓其出城與公孫瓚談判,願意向公孫瓚投降,換取官兵們一條活路,這樣的話,至少還能為袁家挽回一點麵子。
公孫瓚爽快的同意袁遺的請降,宣布不殺一人,並善待投降的官兵和百姓,就是袁遺他也不會殺,會放其南下。
公孫康建議送袁遺到洛陽,由朝廷處理比較好,不過被公孫瓚直接拒絕了。
成長於邊郡的公孫瓚,更看重實際利益,對那些虛名並不看重,袁遺軍事、政治才能平平,就是放歸袁紹,也起不到很大的作用,殺之還影響了他在士族中的威望,得不償失。
根據公孫康的建議,公孫瓚從穀熟縣投降的兩萬人中選拔了一萬步兵,剩餘步兵,有家口的回歸家庭,沒有家口的被集中起來實行軍屯;這是公孫康在遼東的時候看孫成組織過軍屯,故此學以致用,借鑒而來。
公孫瓚對公孫度的建議大家讚賞,戰亂以來,梁國人口流失嚴重,特別是橫縣、下邑等三縣,人口基本被呂布和成廉劫掠幹淨了,土地全部荒蕪,有了這些退伍的軍人耕種,明年至少能提供四萬官兵的軍糧,將大大減輕他的財政壓力。
至於袁遺,公孫瓚則是從袁紹處索取了千匹戰馬,然後才放其單身渡過渦水河;袁家總算保住了一絲麵子。
公孫瓚在豫州站穩了腳跟,有了穩定的根據地,不過暫時他無力繼續進攻,必須好好的消化現在占有的地盤;而袁紹也無力反攻,他需要的也是穩定發展;曹操名義上接受袁紹的管理,不過獨占穎川郡,自成一股勢力;至此豫州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麵,誰都奈何不得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