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這個階段,中國的整個電影行業都處於一個低靡期,大部分導演,為了追求自己所為的“藝術夢想”,毅然踏上了不作死就不會死的道路,而一小部分導演,雖然認識到商業電影才是未來的大勢,但他們缺乏資金,缺乏技術,缺乏拍攝商業電影的經驗,最重要的是,他們缺乏怎麼拍才是商業電影的理念,所以他們也很難脫穎而出,被淹沒在了芸芸眾生之中。
一直要到大概90年代中期,好萊塢電影大舉入侵內地,一連串的大片猛片登陸內地市場,給中國人的觀念和觀影體驗帶來了巨大的衝擊力的時候,這些人才會認識到如今全世界的電影市場早已經變了模樣,不再是他們曾憧憬的藝術天堂,而是金錢至上,票房至上。
這時候,這群人當中才有一部分醒悟過來,發出來“師夷之長技以製夷”的號召,他們奮起直追,試圖用自己所學,來抵抗好萊塢的入侵,來讓全世界人認識到,中國人也可以拍出自己的商業電影,並不會被像其他很多國家一樣,輕易的被好萊塢的電影征服。
這些人,哪怕他們拍出來的電影並不盡如人意,一直處於模仿、摸索,乃至於試探的階段,但是他們的勇氣,鬥誌,卻是值得人尊敬的,隻是有些可憐的人,並不能理解這群人為了中國電影能夠抵抗好萊塢所作出的努力,反而還在嘲笑他們的電影都是爛片,拍的像****一樣,怎麼都比不上人家好萊塢的電影,人家好萊塢的電影已經發展了大半個世紀了,中國的電影才發展了多長時間?
這些人,就屬於典型的“狗吠黨”,聽到腳步聲就認為是盜賊來了,拚命地狂吠,他們根本辨不清到底什麼才是事實,到底每一件事情的背後,隱藏著一些什麼樣的真相。
林洛記得最清楚地,就是關於張藝謀的《英雄》。
這部電影拍出來,一片責罵之聲,什麼“迎合外國人的口味,丟了中國人的精髓”,什麼“畫虎不成反類犬”,什麼“除了色彩,一無是處”,這樣的批評口號滿天飛,仿佛張藝謀拍出來的這個東西,根本就是一坨****,連被稱作電影都不配!
可是沒有人看到,張藝謀是國內第一個敢吃螃蟹的人,是國內第一個敢跟好萊塢叫板的人,也是國內第一個提出拍攝純商業化的電影的人,他拋棄了過去桎梏中國電影行業的那些東西,勇敢的做出嚐試,試圖用美國人的方式來擊敗美國人,這個人,林洛認為他是鬥士,是一個真心想要為中國電影做出貢獻的人。
相反,後來出現的很多電影人,拍攝的那些什麼所謂的青春片、魔幻片、商業片,那才是真正的純粹奔著錢去的,他們的目的,跟90年代香江那些投資商差不多,就是趁著電影行業處於好年景,趕緊鑽進來撈一筆就走,至於中國電影能不能趕上美國電影,中國電影行業的發展前途如何,他們才不關心呢。
這些人,反而沒人罵了,因為他們的電影,已經爛到沒了底線,觀眾越罵,他們越開心,反正票房是賺到了,至於口碑如何,那並不重要。
至於這些都是什麼電影,想來每一個觀眾心中都有數。
林洛就記得後來馮小剛這個嘴炮說過一句話:“中國的觀眾很奇怪,一邊大罵爛片,一邊卻用票房去支持,我無法理解他們的想法。”林洛對這句話深以為然,中國的電影觀眾,的確是很變態……
好吧,話題扯遠了,還是說回白色小洋房內的事。
老人對於林洛說的話,很是消化了一陣,估計他心裏也在平衡所謂的商業電影和藝術電影之間的關係,想了很久,老人才說到:
“可是電影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他對普通老百姓的影響力,十分巨大,甚至有可能左右人們的思想,如果我們放開一切限製,任由大家都來拍攝你所說的商業電影的話,那會不會顧此失彼,因此而忽略掉了電影對人們的教育意義?”
林洛撇撇嘴,商業電影和藝術電影之爭,一直到他穿越前都沒能辯出個黑白來,他怎麼能回答老人提出的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