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得到補給的非洲軍決定向整個戰線最南端的戰術據點——比爾哈希姆開刀。
隻有拿下比爾哈希姆,隆美爾才能站穩陣腳,贏得主動權。
守衛比爾哈希姆要塞的是自由法國1旅。
這是戴高樂將軍的最精銳部隊。1940年法國麵臨滅亡之機,戴高樂將軍毅然在倫敦舉起了反法西斯的大旗,成立了“自由法國”,招募軍隊。自由法國第一旅是戴高樂將軍創建的法國第一支反法西斯軍隊。
駐防比爾哈希姆的自由法國第一旅共有4000人,指揮官是比爾·柯寧上校。
戰鬥於5月30日黎明打響。
德軍開始對比爾哈希姆進行了長達2小時的轟擊,空中布滿了硝煙,酷熱使人難以忍受。炮擊過後,隆美爾的軍隊發起了集團衝鋒,坦克一次又一次地猛撲法軍陣地。
法國士兵們以寬闊的地雷場為屏障,頑強地堅守著陣地、戰壕,多次打退了敵人的進攻。
隆美爾看到衝鋒失敗,決定用空軍對比爾哈希姆進行轟炸,先摧毀法軍的工事,迫使法軍投降。
從6月1日起,德國法西斯的飛機一批接一批像冰雹似地向比爾哈希姆傾瀉炸彈。要塞的壕溝和牆壁坍陷了下去,許多士兵被活活地埋在了地下。
但是比爾哈希姆仍然屹立著,由於水管被炸斷,要塞內幾乎已有數天找不到水,陣地上死去的戰友的屍體已經腐爛,發出了令人難以忍受的惡臭,然而,這些英勇的反法西斯戰士沒有任何退卻的跡象。
為了對付德軍的轟炸,英國空軍少將坎寧安也把英軍“西部沙漠”的戰鬥機、戰鬥轟炸機相繼調來對付德國的空軍,但終因寡不敵眾,起不了很大的作用。
隆美爾氣得要死,他知道,不拿下比爾哈希姆,他就無法衝向海岸,包圍圖卜魯克。於是,他不斷地要求空軍進行更猛烈的轟炸。
空軍指揮官馮·瓦爾道的飛機天天呼嘯在要塞的上空,到了6月9日,在比爾哈希姆投入支援地麵部隊作戰的飛機達到了1030架次。
6月9日,法軍的重炮陣地被摧毀。
6月10日,凱塞林還從希臘和克裏特島調來了幾個Ju-88式轟炸機大隊參加了對比爾哈希姆的轟炸。
到了6月11日,要塞裏已斷水三天了,法軍傷亡慘重。隆美爾從北線抽出主力部隊,在200多架飛機的掩護下,衝進了要塞。法國守軍除了千餘人突圍外,2700人走進了德國戰俘營。
隆美爾曾在自己的日記中寫道:“我在非洲哪裏都沒有碰到過這樣頑強的戰鬥。”對於他這個自稱為步兵防禦陣地的能手來說,這個要塞的頑強抵抗給他留下了一點苦澀的滋味。
比爾哈希姆的攻占使圖卜魯克大門洞開,並使隆美爾得以騰出兵力對付加紮拉防線了。同時,比爾哈希姆的失守也使英軍大為動搖。防守加紮拉戰線的英國第50師和第1南非師於14日清晨撤出了加紮拉防線。
6月17日,隆美爾的部隊重新占領了錫迪-雷日弗機場,緊緊地包圍了圖卜魯克。
隆美爾功成名就
圖卜魯克的防禦工事最初是意大利人在格拉齊亞的指揮下修建的。圍繞著這個要塞,建有許多據點,這些據點都有地下壕溝相通。機關巢和戰防炮陣地都偽裝得十分巧妙,隻有從空中才可以發現它們。這些據點是無法用炮兵火力來直接摧毀的,因為在外表上很難找得到可供瞄準的目標。另外,每一個據點的外麵又圍繞著一道道防坦克壕和縱深鐵絲網。
圖卜魯克要塞的外圍,還構築了幾道縱深梯次的防線,這些防線的外麵又設立了密集的雷區。
防守圖卜魯克的部隊計有:南非第2步兵師、第11印度師警衛旅和第32坦克旅。
隆美爾又一次玩起了花樣,他命令裝甲部隊迅速向東挺進。做出一副要進攻埃及的樣子,但到了離巴爾迪亞18英裏時,他卻命令部隊悄悄返回。
防守圖卜魯克的英軍看到隆美爾的裝甲部隊向東挺進後,認為德軍是不會攻打圖卜魯克的,因此沒有做好準備。
6月20日淩晨5時20分。
1943年3月17日,希特勒把隆美爾召回到納粹德國最高統帥部,為其頒授了櫟樹葉鑽石勳章。德國第3俯衝轟炸航空團的第1批轟炸機飛向了英軍陣地,它們沒有遇到英軍高射炮或戰鬥機的抵抗,隨即扔下了炸彈。英軍陣地立即硝煙四起,炸彈炸開了圖卜魯克要塞東南的鐵絲網,在地雷區打開了一條一公裏寬的通道。迷眼的沙塵在空中飛揚。德、意步兵趁機順著這條通道瘋狂地向前突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