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勒法山之戰
1942年7月,德、意非洲集團軍進攻英阿萊曼防線失敗,局勢進入了僵持階段,隆美爾隻得電告德國最高統帥部說準備放棄攻勢。但是,急於攻下阿萊曼防線,並趁勢扭轉局麵的希特勒是決不甘心放棄的,他命令繼續準備進攻尼羅河三角洲。意大利統帥部也請求隆美爾無論如何不要撤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隆美爾是個傳奇式的人物;他審時度勢,深知戰局對他不利。但麵對各方的壓力,隆美爾隻好不顧部隊疲憊、補給不足,以及缺乏燃料的惡劣狀況,在草原的整頓後,決定再次進攻英軍阿萊曼防線,突破蘇伊士運河。他認為,不趁著現在雙方兵力尚處於均衡態勢的情況下,奮力追擊,恐怕將會丟掉向尼羅河三角洲進軍的最佳時機了。他不想冒這個風險,寧願現在出擊。
阿萊曼防線北瀕地中海、向南延伸64公裏至卡塔臘窪地的鹽堿灘。由於該防線地勢複雜,防守嚴密,沒有裝甲部隊可迂回的開闊翼側,無法從正麵進攻,可以說易守難攻。隆美爾認為他不能給英軍更多的喘息時間,他要進攻。隆美爾遂決定以哈勒法山為突破口,在該地以東揮戈北上,再朝哈馬姆方向進逼海岸。之後,席卷英軍陣地,擊潰英軍第8集團軍,突破阿萊曼防線,前出至蘇伊士運河地區,扭轉時局為奪取埃及鋪平道路。
隆美爾的計劃是大膽而新穎的,以德軍第164師和意軍2個師對阿萊曼防線北部的英軍第30軍實施牽製性進攻。然後,以德軍第90輕型裝甲師、第15和21裝甲師、意軍摩托化軍、“富爾戈雷”師及偵察大隊,向防守戰線最南端希邁馬特的英軍第13軍實施主攻。該地段是一個防禦的薄弱點,陣地前僅由雷區加以封鎖。經過認真分析局勢後,隆美爾開始了他的進攻計劃。他的作戰意圖是,從南端突破英軍防線,部分兵力向東推進32公裏到達左側的哈勒法山山脊,爾後迂回山脊,對英軍主力實施包圍與進攻。與此同時,部分兵力向北直插海岸,再向東突擊,切斷英軍補給線,迫其原地抵抗,坐以待斃,或向西逃脫放棄埃及。隆美爾的精密策劃可以說是天衣無縫,但他卻不知道等待他的將是英軍給他布下的巨大的陷阱。
隆美爾現在的對手是丘吉爾剛剛從第1集團軍調到北非第8集團軍的蒙哥馬利。蒙哥馬利生於1887年10月17日,1908年畢業於桑赫斯特軍事學院,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二戰初期任步兵第3師師長,參加了法國、比利時作戰。英軍從敦刻爾克撤退後,在英國本土任第5軍和第12軍軍長,後任東南軍區司令。蒙哥馬利到北非後,根據“超級機密”提供的可靠情報,對德、意軍的作戰部署了如指掌,並開始策劃應戰,他決定以重兵防守戰線南端及哈勒法山地。此時英軍防禦兵力為8個師。北麵由第9澳大利師重兵扼守特勒埃薩突出部,第1南非師把守第9澳大利亞師和魯瓦伊薩特嶺之間的地區,第5印度旅據守魯瓦伊薩特嶺,嶺南的第2新西蘭師則在代爾穆納西卜高地上擔負正西和西南方向的防守任務,第44師和第22裝甲旅據守哈勒法山,第7裝甲師配置在東南麵,隱蔽待命,士兵精神抖擻,隨時準備奮勇殺敵。此外,英軍還布設了6個相互連貫的布雷區,構築了堅固的炮兵陣地。
英軍各步兵師裝備有威力強大的新式6磅反坦克炮。部署在陣地前沿的713輛坦克中,其中有164輛是裝備有75毫米炮的性能優良的美製坦克。此時雙方的力量對比是英軍占有絕對優勢。英軍坦克比德意軍多1/5,飛機的比例則是5:1。僅8月份,英軍得到的補給是軸心國軍隊的10倍。總之,英軍的裝備與作戰人員素質已超過入非作戰以來的任何時候,而德、意軍無論是人員還是裝備補給均已處於最低點,形勢對德軍非常殘酷。
8月30日晚11時,德、意軍開始向英軍防線南端的要塞發起進攻,打響了哈勒法山之戰。英軍的大縱深密集布雷區和空軍的猛烈轟炸,炮聲震耳欲聾,令大地為之動搖,炮火像暴雨一樣傾瀉到德意部隊的陣地上,使德、意軍大受挫折,非洲軍陷入死亡陷阱。第21裝甲師師長馮·俾斯麥將軍陣亡,非洲軍軍長內林將軍身負重傷。31日黎明時,先頭部隊隻越過布雷區12公裏。上午8時零5分,隆美爾很清楚自己所麵臨的不利形勢,被迫停止戰鬥。半小時後,鑒於德軍2個裝甲師已突破至雷區頭,隆美爾重新調整部署,下令進攻,但計劃仍沒有奏效,再度改變策略,推遲向亞曆山大和開羅的進軍,將哈勒法山作為目標,全部兵力提前北轉,盡快橫跨哈勒法山脊,以避開右翼英軍第7裝甲師的威脅。於是,德、意軍掉頭直撲英軍第22裝甲旅的防守地段。蒙哥馬利迅速派出第23裝甲旅對保護布雷區的新西蘭師和哈勒法山脊的第22裝甲部隊旅實施增援。真是雪中送炭,經過協同作戰;至中午,德非洲軍裝甲部隊主力傷亡重大,未能推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