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阿萊曼之戰(1)(2 / 3)

這時,戰場上刮起風暴,頓時烏煙瘴氣,分不清天與地的界限,遮蔽了非洲軍部隊,英國空軍隻得停止轟炸。下午16時,德軍進至山脊最有利的據點132高地對麵。在轟炸機的配合下,集結在高地的英軍坦克和火炮立即向德軍開火。9月1日拂曉,德軍第15裝甲師企圖包圍英軍第22裝甲旅,遭遏製,被迫撤退,下午經整頓後又重新發起進攻,再次被隱蔽在工事內的英第10裝甲師的坦克擊敗。蒙哥馬利集中兵力,收緊包圍圈。天黑前、德軍曾3次試圖突圍,均沒有得逞。

1942年10月下旬,英軍從阿拉曼發起進攻。激戰持續至9月2日上午,德軍損失慘重,在麵臨彈藥短缺,坦克和車輛所剩燃料嚴重不足,同時未能前進一步的情況下,隆美爾被迫放棄進攻,於夜間命令其裝甲部隊逐步撤至8月30日的出發陣地。哈勒法山之戰以德意軍失敗告終。

在該戰中,德、意軍損失近3000人,其中死570人、傷1800人、被俘570人;損失坦克50輛、野戰炮15門、反坦克炮35門、卡車400輛。而英軍損失1751人、坦克68輛、反坦克炮18門。從此,隆美爾軍隊進至尼羅河一線的最後希望破滅。他們完全喪失了主動權,再無力發動攻勢。這就注定他們在下一戰——阿萊曼戰役中的失敗。

經過哈勒法山一戰之後,英軍士氣大振。這是他們進入北非作戰以來第一次贏得如此輝煌的勝利。勝不驕,敗不餒。此時的英軍並沒有因這一次戰役的勝利而沾沾自喜,而是總結出該戰的經驗,為下一步阿萊曼戰役的勝利奠定基礎。在此戰役中集團軍各部隊之間協調一致,陸軍和空軍配合默契,使協同達到了心有靈犀的境界。尤其是英國皇家空軍,發揮了高超的戰略戰術,完全掌握了製空權,不斷猛烈攻擊德、意部隊,將其死死擠在布雷陣內,成為飛機轟炸的目標,絲毫沒有逃脫的機會。此外“超級機密”情報,以及在該戰中運用的假情報、欺騙戰術,也發揮了不容忽視的作用。這種欺騙戰術被第8集團軍司令蒙哥馬利繼續靈活運用於阿萊曼戰役。

在哈勒法山一戰中慘敗的隆美爾率部退至阿萊曼以西卡塔臘窪地的防線。防線正麵寬60公裏,縱深15~20公裏,北瀕地中海,南靠坦克無法通過的卡塔臘窪地,兩翼不受威脅。

此時,德、意軍經過長時間的沙漠地連續作戰,體力、兵員、裝備消耗均已達到頂點,而且得不到及時的補充,戰鬥力急劇下降。在“超級機密”情報的幫助下,英國空軍對意大利補給船隊和北非港口實施了有力而準確的打擊,給軸心國的後勤補給計劃帶來嚴重的影響。軸心國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沒有奪取馬耳他島是一大失策。據隆美爾估算,在1942年前8個月,他隻得到所需最低補給量的40%。

無論是從士兵的數量和兵器的質量上看,軸心國軍隊都處於明顯劣勢。首先表現在裝甲車、坦克等機動作戰力量方麵。1942年7月以來,英國第8集團軍補充了大批裝甲力量,組成精銳的第10裝甲軍。德、意非洲集團軍雖然也有少量補充,但大都是非摩托化兵力,甚至將兩支空降部隊代替地麵作戰力量補充進來。鑒於裝甲兵的機動性和攻擊力適合於沙漠作戰,加上沙漠作戰的特殊性,軸心國軍隊補充的這些兵力幾乎毫無價值。

其次是空中力量對比,英軍掌握絕對製空權,而且在配合步兵地麵作戰方麵已積累了相當重要的經驗。最後一點,即軸心國軍隊一直油料補給不足。在幾次作戰、追擊行動中,德、意軍均由於缺乏油料而中途退出戰鬥,半途而廢,所取得的成功也毀於一旦。自他們突入埃及以來,補給線越拉越長,圖卜魯克的供應遠遠不能滿足需要;軸心國運輸船隊不斷遭到盟軍的空中和海上打擊,往往未到北非港口便沉入海底,使燃料嚴重短缺的隆美爾雪上加霜。沙漠戰中,沒有油料足以置人於死地。作戰開始之前,隆美爾僅剩4天的油料,彈藥僅夠用9天。油料的嚴重短缺,使隆美爾不敢再打他擅長的機動戰,被迫改變作戰方案。坦克在根本無法隱蔽的地段上作戰,很容易成為英軍飛機攻擊的目標。鑒於種種不利因素,隆美爾決定打一場陣地戰;利用步兵堅守防線,不惜任何代價,阻止英軍的突破。一旦英軍突入防線,立即采取反擊手段將其消滅,以避免英軍擴大突破口,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