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8章 突尼斯戰役(2)(1 / 3)

根據計劃,中路突擊艦群的15艘運輸艦必須於11月7日午夜成4路縱隊錨泊在登陸海灘以北6至8海裏的海麵上。靠近海岸的4艘運輸艦各運送1個營登陸隊。4個營登陸隊共計6000人,準備在黎明前實施最初登陸突擊。由於天黑,海軍人員缺乏經驗,再加上登陸兵攜帶裝備過多,以致整個登陸行動動作遲緩,偏離目標,出現混亂。至8日晨5時,美軍第一艇波開始向海灘迅速前進,接著,每隔5至10分鍾,第二、第三艇波隨即跟上。登陸艇開足馬力,馬達聲引起海岸法軍炮兵連的注意,他們打開探照燈進行搜索。美軍再次發生混亂,部分登陸艇觸礁或擱淺,一些士兵落入海中。到黎明時分,計3500人登陸上岸。在負責費達拉登陸的喬納森·安德森少將的指揮下,第一梯隊向前推進,並奪取了費拉達城。但灘頭陣地翼側的岸炮連依然掌握在法國人手裏,並在早晨6時後不久,突然向登陸部隊和驅逐艦開火,法國戰鬥機也向航空母艦上的美軍飛機發動攻擊。美軍雖麵臨險境,卻從容不迫,立即采取反擊行動,給法軍以有力回擊。戰鬥於中午前結束,美艦無一遭受重創,而法艦除1艘外,全部受到嚴重破壞。

與此同時,在卡薩布蘭卡西南海路150海裏處,南路突擊艦群在薩菲取得很大進展。突擊形勢很樂觀。他們克服了浪高潮大、缺乏經驗的困難,按原定計劃實施了登陸突擊。當天下午,美軍已奪取了登陸突擊的全部目標,隻損失1艘登陸艇。之後,部隊便全速向卡薩布蘭卡推進。北路突擊艦群的主要攻擊目標是利奧特港飛機場,從護航航空母艦上起飛的1個戰鬥機大隊將從該機場起飛作戰,以便為從直布羅陀起飛實施下一步作戰的轟炸機提供掩護。

同在費達拉一樣,部隊上岸也出現延誤和混亂,到達預定登陸海灘的部隊既少而且零散,錯過了盡早奪取卡斯巴和附近岸炮連的最佳時機。不久,登陸部隊便遭到法軍的強烈反擊。到次日日終,登陸的部隊損失盡半。11月10日,形勢好轉,登陸部隊於淩晨突破法軍防線,進抵機場附近。不久,陸軍航空兵便開始利用利奧特港機場。當天下午,當地法軍最高指揮官要求停火。

11月9日起,各路登陸部隊開始向卡薩布蘭卡進軍,次日日終,對該城形成了包圍之勢。美軍計劃於11日晨從陸上、海上和空中實施全麵進攻。在發動攻擊之前,摩洛哥總督諾蓋聞訊達爾朗已下令停火,便宣布投降,美軍沒有使用一兵一卒。遂占領卡薩布蘭卡。

盟軍至11月中旬占領整個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之後,隨即向突尼斯推進。到12月1日,在北非登陸的盟軍共有25.3萬餘人。登陸6天之內,盟軍在海上、陸地和空中總共損失2225人,其中死1083人、傷1068人、失蹤74人。而與盟軍相比,法國的損失更加慘重,法國人死亡490人;被擊沉的法軍驅逐艦9艘、潛艇10艘、其他船隻14艘。

攻占突尼斯

1943年2月,盟軍在突尼斯設立戰場。盡管意大利人一直擔心盟軍在法屬北非登陸,但德軍最高統帥部對局勢判斷卻屢屢失誤,認為盟軍不會在的黎波裏或西西裏島登陸,更不可能進攻法屬北非,盟軍大批船隊不過是要增援並補給馬耳他島。結果,盟軍的行動完全出乎德國人的預料,德國人“甚至連做夢也沒想到這一點。直到最後一天,我們還認為他們肯定會穿過……後來,他們突然回頭駛向北非海岸”終於看清了盟軍的意圖,但為時已晚,北非危在旦夕。

北非落入盟軍之手後,軸心國在非洲隻剩下最後一塊地盤——與歐洲遙遙相望的突尼斯。鑒於突尼斯在政治上和戰略上的重要性,軸心國決定不惜任何代價扼守突尼斯,並製定了西地中海戰略的新規劃,那就是要占領整個法國,在科西嘉島登陸,並在突尼斯建立一個橋頭堡。盟軍登陸的當天中午,納粹德國強迫維希法國政府接受了它的建議。從西西裏和撒丁島提供空中支援,用來阻止在北非登陸的盟軍,並予以有力回擊。由此,法國在突尼斯的機場全部對德國飛機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