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8章 突尼斯戰役(2)(2 / 3)

11月9日,德軍南線總司令凱塞林元帥向突尼斯空投第5傘兵團及其他分隊,搶在盟軍之前占領了突尼斯城的歐韋奈機場。第二天,占領突尼斯比塞大的西迪艾哈邁德機場。11月11日晨,德軍又執行“阿提拉”計劃,占領了法國的未淪陷區。同日,2個意大利師分別由撒丁島和本土出發,在科西嘉島登陸。11月27日,德軍為奪取法國軍艦,進攻法國南部的港口土倫。在土倫法國艦隊司令讓·德拉博德海軍上將的命令下,土倫法國海軍將其艦隊的70餘艘軍艦以及60餘艘運輸艦、油船等鑿沉。土倫法軍被解除武裝。

盟軍占領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獲得重要的後方基地之後,迅速向突尼斯挺進。11月15日,北非登陸部隊英國第1集團軍在安德森中將的指揮下,追擊德軍進入突尼斯境內,占領突尼斯市西北部海岸城市泰拜爾蓋。17日,在比塞大以西50公裏處,盟軍與德軍首次在突尼斯展開激戰。德軍1.5萬人的快速增援部隊和大量飛機,挫敗了英美聯軍迅速奪取突尼斯和比塞大的企圖。至年底,盟軍被迫撤至邁傑茲巴卜一線。至翌年春,由於暴雨不斷,道路泥濘不堪,給行軍造成了很大困難。盟軍暫停在突尼斯的攻勢。與此同時,蒙哥馬利指揮的第8集團軍也因等待補給而推遲了向突尼斯的挺進。軸心國抓住了這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乘機向非洲增派兵力,並規定突尼斯軸心國軍隊司令庫爾特·馮·阿尼姆上將的首要任務是,保證隆美爾軍隊的前進道路暢通,不受牽製,進而兩軍協同作戰,共同守住突尼斯這個戰略重地。

到1943年2月初,軸心國集結在突尼斯的兵力總數約10萬人,其中德軍7.4萬人,編成德意非洲集團軍群,下轄德軍第5裝甲集團軍和意大利第1集團軍,共17個師另2個旅。軸心國軍隊的防區是以160公裏長的一連串防衛哨所連接起來的一個總橋頭堡。它由包括突尼斯和比塞大在內的兩個環形陣地構成,從比塞大以西約32公裏的海岸延伸到東海岸的昂菲達維林。分為北、中、南3個防區,各由1個師防守。防守該橋頭堡的德意兵力最後增至25萬人以上。軸心國和同盟國分別加大了對突尼斯的重視。

1943年初,根據卡薩布蘭卡會議同盟國作出的攻占突尼斯領土、結束非洲戰役的決定,任命艾森豪威爾將軍為盟軍地中海最高統帥部司令,英國亞曆山大將軍任副總司令,負責地麵作戰指揮;英國空軍中將阿瑟·特德任地中海戰區盟軍空軍總司令;英國海軍上將坎寧安任地中海盟軍海軍總司令。4位將軍會集在此,各施策略,展露拳腳,使突尼斯之戰更具精彩性。

參加突尼斯戰役的盟軍兵力是第18集團軍群,亞曆山大將軍兼任司令,下轄英國第1、第8集團軍和美國第2軍,共18個師另2個旅。由盟國地中海艦隊及3241架作戰飛機支援作戰。戰役計劃是,英國第8集團軍在濱海方向上沿馬雷斯-加貝斯公路實施主要突擊,並積極配合美軍第2軍殲滅意大利第1集團軍的基本兵力;爾後全部盟軍迅速向突尼斯市發動進攻。同時美第2軍向米克納西和加貝斯灣方向實施輔助突擊,轉向意第1集團軍後方並切斷其退路,再予以殲滅。

1943年2月,隆美爾軍隊在英國第8集團軍的窮追猛打下,退守至突尼斯的馬雷斯防線。第8集團軍則開抵馬雷斯以南數英裏的梅德寧占領陣地。德軍趁英軍尚未立穩腳跟,抓住有利時機於2月14日在卡塞林隘口打敗美國第二軍的部隊。然後,在3月6至7日又乘機襲擊了梅德寧的英國第8集團軍,結果反被早有準備的英軍打敗,損失52輛坦克,被迫撤回防線。

1943年3月中旬,盟軍重新調整部署恢複在突尼斯的攻勢。根據亞曆山大司令的僅作有限進攻、以轉移英第8集團軍當麵德、意軍的命令,3月17日,美軍第二軍在航空火力和炮火準備之後轉入進攻,經過幾天的奮戰。20日,順利突入米克納西地區,成功地牽製了德軍第10裝甲師。同日夜,英國第8集團軍開始進攻突尼斯南麵的門戶——馬雷斯防線,以便殲滅意大利第1集團軍,同英國第1集團軍會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