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河血戰
1937年12月中旬,日軍荻洲立兵第十三師團自鎮江、南京、蕪湖渡江沿津浦線北上,與津浦線北段日軍遙相呼應,準備一舉攻下徐州。
津浦線南段,我軍自南京淪陷後已撤往浙皖腹地,造成淮河一帶陣地完全空虛狀態。我第五戰區調兵遣將,加緊作戰部署,其要旨為:“以戰區大部分部隊沿津浦路側擊,開展運動戰、遊擊戰,阻敵南進,各兵團作戰目的是要於滁縣、明光等處,逐次抵抗,最後將北進之日軍阻止於淮河南岸。”①作戰方針既定,李宗仁立即將原駐海州的李品仙第十一集團軍(轄劉士毅第三十一軍)調至津浦線南段滁州、明光一帶,作縱深配備,據險防守,並與於學忠、徐源泉各軍及安徽境內各部隊組成淮南兵團,負責實施津浦線南段之作戰。
李品仙,字鶴齡,清光緒十六年三月二十六日(1890年5月14日)生,廣西蒼梧縣人,15歲考入桂林廣西陸軍小學,1909年畢業後被保送入湖北第三陸軍中學。1911年10月,李品仙參加辛亥武昌首義,旋被湖北軍政府派回廣西聯絡出兵援鄂,因廣西援鄂軍業已出發,乃在家鄉梧州軍政分府擔任軍械局委員。1913年1月,赴保定軍校第一期學習,1914年年底畢業,被分配回廣西陸軍第一師第一團見習。1916年3月,隨陸榮廷參加護國戰爭,進入湖南。同年6月,由桂軍轉入湘軍任中尉排長。1917年秋隨唐生智參加護法戰爭,1923年12月任湘軍第四師第八旅旅長。
1926年6月,李品仙參加北伐戰爭,任唐生智第八軍第三師師長,參加衡陽、攸縣戰役,7月率部進取長沙,並加入國民黨。8月率部攻占羊樓司,9月7日攻占漢口。1927年1月升任第八軍副軍長,4月22日升任第八軍軍長。7月任湖北省政府委員,武漢衛戍司令。
1927年春,兩湖農民運動高漲,李品仙開始反共,5月16日夜,邀何鍵共同召集駐漢湘軍高級將領密謀“推翻武漢共產黨政府”,並於6月27日奉汪精衛之命指揮武漢衛戍司令部實行“清共”,出動軍警搜捕共產黨人,查封中共機關,解散漢口總工會及農會,收繳湖北總工會糾察隊槍支,製造白色恐怖。
1928年1月,蔣介石複職,率北伐軍實行二次北伐,李品仙任第八軍軍長兼李宗仁第四集團軍第十二路總指揮,5月率部離湘沿京漢線北上,9月擔任東征軍左翼軍總指揮率部攻占豐潤、唐山、開平、灤州,並在灤河前線解除直魯軍殘部,直至北伐戰爭結束。
1929年3月,蔣桂戰爭爆發,李品仙等人通電討伐白崇禧、擁護蔣介石,任唐生智第五路軍副總指揮兼第八軍軍長。12月,唐生智在鄭州起兵反蔣,蔣唐戰爭爆發,唐軍失敗後,第八軍被繳械,李品仙敗走香港。
1930年5月,中原大戰爆發,李宗仁配合閻錫山、馮玉祥反蔣,派桂軍自廣西北上入湘助戰,旋攻占長沙,李品仙應李宗仁邀由香港赴長沙任湖南善後督辦,任職不到半月,戰局變化,桂軍兵敗,李隨桂軍退回廣西,擔任第一方麵軍總司令部參謀長兼第八軍軍長,次年6月辭兼職,1932年春任中央軍官學校第一分校校長。1935年11月,當選為國民黨候補中央執行委員。1936年1月,國民政府授予李品仙中將,7月任廣西綏靖公署副主任。1937年2月,任第五路軍總司令部參謀長,3月加陸軍上將銜。7月任第九軍團軍團長。
盧溝橋事變發生後,李品仙於1937年8月任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下轄第七軍、第三十一軍、第四十八軍3個軍。八一三淞滬會戰爆發後,李品仙所部奉命於9月中旬派韋雲淞率第四十八軍赴上海參戰,旋在桂林將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部組織就緒,9月29日起程開赴徐州。①11月第七軍、第四十八軍另組第二十一集團軍,由原第七軍軍長廖磊升任第二十一集團軍總司令,李為第五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下轄第三十一軍(轄一三一師、一三五師及一三八師3個師)。
第五戰區長官部當初對日軍南北夾攻徐州之考案及計劃大要如下:
一、在全盤態勢上我居於內線作戰,應乘分離時集中兵力予以各個擊破。
二、依當時敵我態勢,最好先拒止南下之敵於黃河北岸,而集中主力先求擊破由南京北上之敵。
三、對沿津浦北進之敵,應以一部扼守蚌埠及蚌埠北方沿淮河北岸之線,使敵不能通過淮河大橋北上。另以兩至三個軍位置於劉府、鳳陽、紅心鋪一帶,占領側麵陣地,俟敵沿鐵道線北上時,我即由西向東予以側擊,將敵截成數段而殲滅之。縱使不能將敵分段圍殲,亦可牽製其對徐州之攻擊,獲得遲滯敵人之效。
四、我軍主力控製於徐州附近,捕捉好機會予敵各個擊破。②
戰區長官部基於上述之考察,遂由副司令長官李品仙指揮淮南兵團,負責實施津浦南段之作戰。
我軍津浦線南段各作戰部隊,桂係軍隊是其重要組成部分。這些軍隊大半來自廣西農村,忠厚淳樸,與招募軍隊迥然不同,在李品仙的親自調訓下,不僅戰鬥力較強,而且風紀良好,開赴前線,受到當地人民的讚揚。《大公報》記者範長江在《桂兵佳話》一文中,對桂軍士兵曾作了如下采訪報道:
當□總司令部由江南轉入江北作戰,在九江候渡,正值舊年關,通夜未入民房。有人對於士兵問何不入民房,他們答以:人家正過年,我們去擾亂幹什麼?有人對青年士兵告以九江花姑娘多,他們說:“現在過江打日本鬼要緊,沒有工夫!”
皖西舒城某士紳家門外,立有一桂兵,天大雨,因未帶雨具,衣服盡濕,冷凍不堪,士紳乃請其入內暫息,兵不肯入,再三請之,乃入。入後乃就火烤衣服,主人欲送以布鞋一雙,則堅持不可,僅在鞋襪烤幹之後即刻離去。剛出門即遇到官長,官長責何以擅入人家,士兵以主人堅請對,後主人趕出證明,此兵始無罪。桂軍所過地方。雖深夜中,人民仍有燒茶相待者,有人問以如此豈不太辛苦,而人家答之複曰:“他們遠來抗日,比我們更辛苦!”①
範文又說:
桂軍此次出征抗日,各士兵之家庭鄉裏同學等皆熱烈歡送,祝以勝利後回家,所以他們出征後,不甚記念鄉土,某兵答我:“我們不到勝利,絕對不能回去,因為不到勝利而回廣西,一定是投降屈服了才可能的。投降之後,回廣西去作亡國奴,那是不可以的!”②
桂軍的良好軍紀,使軍民之間形成了友善和諧的氣氛,為日後發動民眾,軍民合作共同抗敵,打下了深厚的基礎。所以,當人們看到這樣的桂軍開赴前敵時,無不感動地說:“如果這樣軍隊再不該打勝仗,太沒有天理了。”③
李品仙受命負責津浦南段防禦作戰後,即根據第五戰區製定的作戰方針,對所屬各軍下達命令如下:
一、於學忠軍位置於淮河北岸,沿淮河北岸構築防禦陣地,拒止敵之北進,並以一部進至南岸防守蚌埠,不得已時再撤回淮河北岸固守。
二、第三十一軍以一部在劉府附近,主力在鳳陽、紅心鋪附近占領陣地,行攻勢防禦,對沿鐵道線北進之敵實施側麵攻擊,將敵切斷分割包圍而殲滅之。另以一部進出張八嶺、明光一帶實施遊擊,遲滯並引誘敵人前進。
三、徐源泉之第十軍即由現地速向合肥推進,策應第三十一軍之作戰,楊森之第二十軍在徐軍到達前,以一部駐和縣、裕溪口等處警戒江防外,主力即將移駐安慶,任長江北岸一帶之防守。
四、二十一集團軍應即日由九江渡江北返向合肥集結整理待命。
五、第十一集團軍總部於元月五日移駐壽縣。①
部署完畢後,李品仙率隨從人員及地方行政官吏馳赴各縣鎮視察,宣傳抗日大義,號召廣大民眾群策群力,共同殺敵。
與此同時,日軍第十三師團於1938年1月上旬遵照大本營指令開始由滁縣沿津浦路北犯,行至張八嶺、岱山鋪等地遭到劉士毅第三十一軍的節節抵抗,該軍駐守明光以南地區湖沼山丘交錯,易於防守,而敵人的機械化部隊則不易發揮威力。日軍北侵遭到堵截,即自南京增派援軍及坦克車、野炮等重武器,傾巢來犯,我軍奮起迎敵。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在敵我雙方消耗至相當程度時,便命令三十一軍對敵的抵抗適可而止,全師西撤,讓開津浦路正麵,但仍保有隨時出擊的能力②”1月17日,日軍占領明光。劉士毅率部退守池河西岸梁家山、馬家崗、三河集及池河東岸的池河鎮、藕塘一線,與鐵路西側珠龍橋的日軍對峙。③
池河鎮在明光以南約27公裏處,位於津浦路西側,其東山地綿亙,西麵則為起伏較緩的小高地,村落稠密,道路縱橫。池河又名明光河,在津浦線西側由南向北穿過鐵路,流入與洪澤湖相通的女兒湖。明光站地處池河與鐵道交彙點的東麵。沿池河兩岸部署的我軍陣地,不僅阻擋了日軍的北進,而且對於鐵道線正麵的敵軍亦構成重大威脅,使敵人不敢冒險由明光繼續向臨淮關進攻。因此,池河一役,勢在必戰。
1月23日,日軍增援部隊陸續抵達,連日用大炮猛烈轟擊我方陣地,並分三路冒雪強渡池河:一路在明光對岸的梁家山、馬家崗;一路在三河集;一路則由珠龍橋攻池河鎮。我守軍將士雖多為南方健兒,不適應雪天作戰,但仍在抗戰熱情鼓舞下英勇殺敵,擊退了敵人的一次次進攻。從25日起,戰事漸趨激烈,敵之後援部隊已增至2000餘人,終日向我梁家山一帶陣地猛烈炮擊,並以機槍掩護其步兵於黃昏時強行渡河,我八○九團官兵奮起還擊,將渡河之敵百餘名悉數殲滅。26日下午2時,日機炮聯合作戰,先以飛機10餘架對我西岸陣地狂轟濫炸,繼以重炮密集射擊,使我方陣地工事遭到嚴重毀壞,日軍隨之在明光、湯郢鐵橋、西街等處同時渡河,一度攻入河西陣地。我守軍八二四團雖處劣勢,仍浴血奮戰,與渡河之日軍肉搏10數次之多,卒於次日在八○九團協助下,收複陣地。與此同時,三河集至池河鎮一帶,戰事亦激烈展開。
28日,被我擊潰的西街方麵的日軍轉由馬家崗、七裏河等地進攻,同樣受到我軍的痛擊。同日,我軍因連日作戰消耗過大,軍長劉士毅將所屬部隊作了適當調整:第一三五師四○五旅、第四○三旅八一○團守鐵道正麵,第一三八師四一四團守馬家崗、三河集,第四一二旅固守池河鎮東端陣地,第一三一師三九一旅由合肥向定遠疾進,另派一團由西旺集向藕塘前進,襲擊珠龍橋方麵的敵軍後方。①
29日下午2時,日軍再次由西街渡口強行渡河,我方陣地在敵機炮聯合猛烈轟擊下已毀壞無餘,且守軍第四○五旅經數日來晝夜苦戰,疲乏已極,死傷甚眾,不得已由梁家山向五裏墩陣地撤退。日軍渡河者約千餘,在占領梁家山陣地後續向我五裏墩猛攻。下午5時,大王山東北又有日軍五六百人向我右翼迂回,鐵路以北也出現千餘名日軍向我左翼運動,企圖包圍五裏墩陣地。此時,我軍預備隊業已悉數用盡,守衛將士在內困不堪,外無救援的情況下,仍極力拒止敵人的前進勢頭,堅持至黃昏後,才利用黑夜掩護擺脫敵軍包圍,逐次向燃燈寺、謝家後山、坦山寺、老凹山、小溪河、吳莊沿線既設陣地轉進。當日,池河鎮方麵日軍增至二三千,並以飛機10餘架、坦克10餘輛掩護攻擊,我守軍四一二旅與敵血戰半日,因傷亡重大,向池河鎮西岸轉進。
30日,堅守馬家崗、三河集之線的第一三八師,迫於周圍日軍的包圍態勢,亦放棄東岸陣地,向桑家澗陣地撤退。一三一師奉命至亙五裏、撈王家、官橋、吳家之線及老人倉附近埋伏,阻擊日軍,以十倍於敵的傷亡堅持兩日之久,確保了其他部隊的安全西撤。
自24日起至30日止,在曆時7晝夜的池河之戰中,我軍傷亡過半,殲敵近2000名,其中在池河鎮殲敵三四百人;在三河集、馬家崗兩處殲敵二三百人;在明光方麵殲敵約千餘人。①至此,池河阻擊戰遂告結束。
日軍占領池河兩岸後,由池河鎮沿公路迅速向西進擊,連陷第一三五師梁家山、燃燈寺等陣地,三十一軍遂被迫向西撤至定遠、鳳陽一帶。敵又增加兵力數聯隊,共2萬餘人,於2月2日下午由明光、池河以全力向我進犯,一路犯鳳陽、定遠;一路犯臨淮關,對蚌埠取包圍態勢。我軍官兵雖奮力拚搏,終因工事盡毀,無險可守,不得不忍痛退出蚌埠。至2月4日,日軍又先後攻陷定遠、懷遠、臨淮關及鳳陽,我軍退守淮河以北。
至此,南段津浦線西側已盡操敵手,日軍急謀渡淮北上,淮河阻擊戰就此展開。
淮河大捷
淮河發源於河南桐柏山,向東流經豫、皖、蘇三省,注入洪澤湖,全長約1000公裏,水深流急,是我國四大名川之一。淮河北鄰黃河,南接長江,共同孕育著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文化。劉邦、項羽、曹操、朱元璋都是出生在淮河流域的英雄人物,著名的陳勝、吳廣起義也發生於淮河泗水之間。
抗日戰爭初期,淮河是津浦線南段我軍繼池河之後的又一道天然防線。1938年2月2日,日軍業已抵達淮河南岸。但敵軍挾大量重武器一時難以渡河,為我軍憑河據守提供了有利時機。第五戰區司令長官部決心堅守淮河,並製定作戰方針。2月3日,戰區下達第三號作戰命令,其中關於津浦線南段的作戰部署如下:
一、戰區決對津浦南段之敵,拒止於淮水以南地區,由其側方連續予以打擊,漸次驅除肅清之。……
二、野戰軍區分運用如下:
(一)第十一集團軍為第一野戰兵團,位置於定遠西方三十裏鋪至淮河南岸之間,向臨淮關、蚌埠敵之側背威脅,以牽製其渡河。第二十一集團軍為第四野戰兵團,在合肥、張橋鎮一帶集結後,向含山、全椒前進,側擊津浦南段之敵。第六軍團及皖保安第三、第四團,歸楊森軍長指揮,為第三野戰兵團,位置於安慶以東,任安慶及其附近江麵之守備,並在安慶、廬江、無為間地區遊擊。於學忠總司令指揮第五十一軍為第二野戰兵團,於淮河北岸布防,阻止敵之北犯。以上各部概歸李品仙副司令長官指揮。①
2月2日,李宗仁電召第五十一軍軍長於學忠前往徐州接受任務,命其開往淮河北岸,接替三十一軍防務,阻敵前進。4日,於學忠率五十一軍開抵淮河前線。
於學忠,字孝侯,祖籍山東蓬萊縣。清光緒十六年十月初八日(1890年11月19日)生於奉天府金州廳旅順地方(今遼寧旅順)。其父於文孚為毅軍幫統。於學忠自幼隨父在軍營中成長,1904年肄業於毅軍所辦隨營學堂,1908年考入通州速成隨營學堂步兵科,1911年畢業,隨後在毅軍中任排、連長,1912年隨毅軍駐熱河。兩年後任熱河林西鎮守使公署副官。1917年,陸營第十八混成旅在湖北襄陽成立,於學忠於次年8月任該旅炮兵營長。
1920年7月,直皖戰爭爆發,於學忠率部參加對長江上遊總司令吳光新部作戰,將吳之司令部包圍繳械。
1921年秋,川鄂戰事發生,熊克武、劉湘率川軍攻入湖北,第十八混成旅防守宜昌,初戰失利,兩湖巡閱使吳佩孚前往督戰,於學忠率部從敵後猛攻,激戰五晝夜,擊退川軍,因作戰有功,被吳稱之為“天生將才”,升為第十八混成旅第二團上校團長。
1922年7月,四川爆發擁護孫中山的熊克武與楊森、劉湘的戰事。年底,吳佩孚派第十八混成旅旅長趙榮華及第二團團長於學忠入川助楊、劉攻擊熊克武。次年夏,於學忠率部抵龍泉驛,9月授陸軍少將銜。是年冬,於學忠防守忠州,趙榮華因違軍令,棄守重慶被撤職,12月於學忠被任命為第十八混成旅旅長。
1925年10月,14省“討賊”聯軍總司令吳佩孚整編直係各軍,第十八混成旅擴編為第二十六師,於學忠被任命為該師師長。1926年7月,北伐戰爭開始,北伐軍向湖南進軍,吳佩孚任命於學忠為長江上遊副總司令,師部駐宜昌。10月,北伐軍攻克武昌,黔軍王天培部歸附北伐軍,由湘境進攻湖北荊、沙地區,於學忠率部將王部逐出鄂境,收複公安、石首等地。是年冬,於學忠被吳佩孚任命為聯軍第九軍軍長兼荊襄總司令,轄第七、第八、第十八師三個師,司令部駐穀城。年底,於學忠驅逐盤踞河南新野、鄧縣的樊鍾秀部,率部至河南鄧縣,1927年5月,吳佩孚攜眷至於部暫住。6月,吳佩孚赴川投靠楊森,於學忠亦解甲歸田,返回蓬萊故裏,所部第九軍歸馮玉祥統轄。
1927年7月,張作霖在北京就任安國軍大元帥後,任命於學忠為鎮威軍第四方麵軍團第二十軍軍長,仍統率舊部。9月晉升為陸軍中將,12月授“捷威將軍”名號。1928年6月任東北長官司令公署軍事參議官、臨綏陸軍司令,駐山海關。
1930年5月,中原大戰爆發。9月18日,張學良通電擁蔣,派於學忠即日率東北軍第一軍入關,於主張“一槍不放”,順利進兵關內,9月26日入北平,被任命為平津衛戍司令。
1931年7月,張學良任命於學忠為“剿赤”軍北路集團軍第一集團軍司令,督師保定,指揮平息石友三叛亂,石友三敗逃山東。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略者進逼華北。於學忠向張學良建議集中幾個旅的兵力,“給敵以打擊,以挫其侵略氣焰,並取諒於國人”。1932年8月17日,國民政府任命於學忠為河北省政府主席,移師天津。當時天津日租界日軍常以大炮、坦克向我軍挑釁,於學忠與日軍針鋒相對,在高級軍事會議上說:“日本人有飛機大炮,你們手裏拿的也非燒火棍,怕什麼?隻要日本鬼子敢動手,你們就給我狠狠地揍,出了事我於學忠負責!”①
1933年3月,長城抗戰開始,於學忠被任命為華北軍第一集團總指揮兼第五十一軍軍長。4月,張學良下野出洋,26萬東北軍分別由萬福麟、王以哲、何柱國及於學忠指揮,其中歸於指揮者達17萬。6月,於學忠兼天津市長。
1935年4月,國民政府任命於學忠為陸軍二級上將。6月,日軍提出“覺書”要求罷免於學忠,並將五十一軍撤出河北。5月31日,國民政府命於學忠將河北省政府由天津遷保定,6月6日令免於學忠河北省主席職,調任川陝甘邊區“剿匪”總司令,率部開赴西安(後駐天水)。11月1日,於學忠被任命為甘肅省主席。11月,於學忠經國民黨五全大會選為中央執行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