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軍團進入抱犢崮
湯恩伯第二十軍團是中央軍,受軍事委員會直轄。該軍團指揮第十三軍(軍長湯恩伯兼,轄第一一○師,師長張軫;獨立騎兵團,團長李之山),第五十二軍(軍長關麟征,轄第二師,師長鄭洞國;第二十五師,師長張耀明),第八十五軍(軍長王仲廉,轄第四師,師長陳大慶;第八十九師,師長張雪中),共7.2萬人。這支部隊兵多械良,在台兒莊眾多的部隊中是一枝獨秀的佼佼者。軍團長湯恩伯是抗戰初期一位叱吒風雲的著名將領。
湯恩伯,原名克勤,浙江省武義縣人,清光緒二十五年八月十六日(1899年9月20日)生。1916年入省立金華中學,後轉入杭州體育專校,1920年卒業,回家途中,因大鬧法庭受到通緝,後投入援閩浙軍當了一名少尉排長。1921年春,赴東京學習日語,次年入日本明治大學法科學政治經濟。1924年4月,回國抵上海。1925年3月,再次東渡,進入日本士官學校第十八期步科。他東渡學習軍事,實現了自己多年的願望,並對資助他赴日的浙軍第一師師長陳儀感恩戴德,故改名為恩伯。
1927年夏,湯恩伯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十八期步科,回國後正值北伐,在北伐軍總司令部任參謀。1928年夏,湯恩伯任南京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學生總隊大隊長,撰寫了《步兵中隊教練之研究》一文,頗得蔣介石兼校長的好評,1929年被提升為軍校教導第一旅少將旅長。1930年5月,中原大戰爆發,蔣介石親臨前線指揮作戰,駐歸德朱集鎮車站,湯恩伯率部死守歸德,因靖衛領袖有功,戰後調升第四師副師長兼第十旅旅長。
1931年,湯恩伯升任國民政府警衛第二師師長,所部被調至豫南潢川附近圍剿紅軍第四方麵軍,因戰敗受到撤職處分。不到一年,湯恩伯複任第八十九師師長,參加圍剿鄂豫皖蘇區紅軍,後被提升為第十縱隊指揮官兼第四師師長。1933年11月,“福建事變”發生,湯恩伯指揮第十縱隊參加討伐十九路軍,成為底定福州地區的急先鋒。1934年春,湯恩伯率部在閩西泰寧、建寧地區第五次圍剿紅軍,旋又進入江西廣昌以南地區與紅軍主力一、三、五軍團作戰,攻占了瑞金。1935年9月,湯恩伯升任第十三軍軍長,12月調潼關兼任陝北剿匪善後辦事處主任。1936年冬,湯恩伯率部奉調綏遠,參加綏遠抗戰,協助傅作義將軍趕走偽蒙德王,收複了百靈廟。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湯恩伯奉調率所部第十三軍自綏遠開赴南口阻止日軍的進攻。南口位於北平西北45公裏,戰略地位十分重要。8月8日,日軍進攻得勝口,南口戰役揭幕。日軍作戰的部隊有兩個半師團(板垣征四郎第五師團是主力),共7萬餘人,附炮300餘門。我軍有湯恩伯第十三軍、高桂滋第十七軍及第九十四師、七十二師與獨立第七旅,共6萬人。8月10日,戰事在南口正麵展開,12日進入激烈階段,日步兵5000人,在大炮五六十門、戰車二三十輛及飛機配合下,向南口發起猛攻,湯恩伯部第八十九師頑強抵抗,雙方反複爭奪達6次之多,其激烈程度達到白熱化,我南口陣地被毀。13日,湯恩伯電勉八十九師師長王仲廉,苦撐危局。電文稱:
南口陣地,即為吾儕光榮之歸宿,我死則國生,我貪生則國死,吾儕寧死盡以維護此陣地,並不倖求生還也。望轉告貴師全體同生死之官兵們,努力爭取勝利為盼!①
14日,日步兵六七千,大炮百門,戰車三四十輛,飛機20架,向南口總攻,激戰竟日,彼此反複衝鋒10餘次,南口終於不守,但兩側山地仍在我軍手中。16日,日軍自居庸關正麵轉移主力攻我軍右翼橫嶺城。橫嶺城是通往北平的主要山道,為湯軍王萬齡第四師防守,激戰至21日,橫嶺城失守。22日,日軍板垣師團采取大迂回戰術,自鎮邊城進入長城,湯恩伯下令死守待援。25日,日軍從我軍背後襲取張家口,最後采取中央突破的決戰行動,我軍處境更加危急,援軍又遲遲未能及時趕到。26日淩晨,湯恩伯下令各部突圍,向桑幹河南岸撤退,南口之役結束。是役曆時18天,我軍死傷1.5萬人,演出了抗戰以來華北戰場最悲壯的一幕。湯恩伯也贏得了國人的尊重。《大公報》記者在《血戰居庸關》的連篇報道中寫道:“湯恩伯,這個鐵漢子,他不要命了。這的確利(厲)害。十三軍從軍長到勤務兵,他們全都不要命了。大家都把一條命決心拚在民族解放戰爭的火線上。……湯軍長在南口給我們民族戰爭造成了不朽的光榮史跡。”②南口戰役結束後,10月9日,湯恩伯升任第二十軍團軍團長。
1938年3月中旬,魯南前線告急,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於14日下午2時電令第二十軍團:
敵於津浦北正麵增加兵力,大舉反攻,以牽製我魯南之作戰,鄧部兵少械劣,正麵薄弱,兩翼空虛,恐難拒敵。已電呈委座調貴軍團八五軍駐商丘一整師,由火車輸送至滕縣附近,作二十二集團軍之總預備隊,望即出動為荷!③
第二十軍團奉命後,於14日下午4時電蔣介石,請求用該軍團全力向津浦北正麵出擊,避免分割使用,不致分散力量,於指揮上造成困難。當晚9時奉蔣介石電令:
為策應津浦北正麵作戰,該軍團所屬第八五軍即晚準備商丘乘車,經徐州向臨城輸送,務於17日拂曉前到達臨城集結完畢。第五二軍即開商丘集結待命,該軍團長先到徐州指揮。①
15日清晨,湯恩伯軍團長偕軍團參謀長萬建蕃由亳縣抵徐州,接受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指示,旋湯軍團長到戰場指揮,萬建蕃留徐辦理作戰準備。上午8時,湯軍團長向五十二軍軍長關麟征、八十五軍軍長王仲廉、十三軍副軍長鮑剛、一一○師師長張軫下達命令:
(一)津浦北段情況緊張,本軍團奉命向該方麵策應。
(二)八十五軍著即日由歸德乘車開臨城集中,相機策應第二十二集團軍作戰。
(三)五十二軍著於本刪[15]日由亳州出發,限明銑[16]日到達歸德,乘車開徐州集結待命,限巧[18]日前全部到達。
(四)一一○師仍在蒙城集結警戒待命。
(五)鮑副軍長率兩騎兵團於剿匪任務完成後,速開亳州集結待命。
(六)餘本日先赴徐州。②
當晚,第八十五軍第四師乘火車向臨城輸送,王仲廉率第八十九師次第乘車跟進。
16日,日軍分兩路沿津浦線及其以東南犯。第八十九師二六七旅在官橋與南沙河間與一路日軍激戰,第四師與另一路日軍惡戰於虎山、龍山、黨山、三山、落鳳山一帶。
同日,第二十軍團命令第五十二軍務於17日拂曉前到達歸德,即以一師先輸送韓莊待命。
17日,日軍向官橋進攻,被八十九師二六七旅擊退,旋又迭次增兵,毀官橋車站,二六七旅五三三團第三營營長侯克身先士卒,死守官橋,壯烈犧牲。激戰迄晚,官橋失守。該師二六五旅在臨城下車,尚未集結,即與敵接戰,該旅第五三○團第二營營長嚴以重陣亡,下午4時臨城失陷。
同日,第四師以虎山、三山為根據,向黨山、大山口之敵攻擊,牽製敵主力沿津浦線正麵南下,激戰半日,奪回虎山、大山口。隨後,湯恩伯軍團長為避免與敵膠著,將第四師主力轉於棗莊、嶧縣,集結備戰。
入夜,第五十二軍第二師第六旅到達沙溝(臨城東南10公裏)下車,占領陣地,掩護主力在韓莊附近集結。
18日,日軍分向山口之第四師及井家峪之第八十九師發起攻擊,激戰至晚,第四師向嶧縣及以東之九山、雙山,第八十九師向南於裏、張家莊、小城子、和尚寺轉移。
同日,第五十二軍抵韓莊、利國驛,沿運河布防,以阻止日軍直下台兒莊與徐州。
19日晨,第五十二軍第二師第六旅在沙溝,第二師第四旅在利國驛車站,分別與敵激戰。日軍自臨城先向第六旅奔襲而來,該旅不敵,節節後退。隨後,日軍千餘由戰車10餘輛掩護,自韓莊猛攻第六旅,企圖強渡運河。第二師師長鄭洞國即命第四旅冒著日軍的炮火跑步沿運河南岸布防,與敵隔河激戰。敵增援部隊源源而至,向我軍再次猛攻,我戰防炮營立即發炮猛烈還擊,敵陣地多被摧毀,不敢冒然渡河,雙方隔河炮戰,至晚方息。
第二師師長鄭洞國將軍曾對此役作了如下回憶:
運河南岸利國驛一戰,實屬我軍之幸運。倘當時我第一線作戰部隊未依實際情況而靈活處置或動作遲緩,使日軍衝過運河,則徐州勢所難保。而在運河以北棗莊、嶧縣間的我友軍各部亦將陷入困境。這樣整個戰局將麵目皆非,也不會有後來的台兒莊之捷了。①
同日,第八十五軍第四師與日軍在嶧縣激戰,該師第十二旅第二十三團團長陳純一率部堅守嶧城,因寡不敵眾,以身殉職,嶧縣失守。
當晚,湯恩伯軍團長來到第二師師部視察,對該師戰果表示滿意,並轉達了第五戰區長官部的作戰命令,其要旨為:
1.第二集團軍孫連仲部及第二十軍團第一一○師接替第五十二軍防務,沿運河南岸布防,扼守台兒莊正麵陣地。
2.第二十軍團主力第五十二軍、第八十五軍讓開津浦路正麵,在嶧縣東北之蘭陵、向城一帶集結、迂回,誘敵深入,待日軍主力進攻台兒莊,企圖一舉奪取徐州時,即行南下,積極向臨棗地區日軍之側背攻擊,斷敵退路,會同第二集團軍將敵壓迫至微山湖畔殲滅之。①
3月20日,第八十五軍第四師向向城轉移。第八十九師向青山、北大窯、傅山口等地轉移。嶧縣之敵向我八十五軍尾追。其後續部隊沿臨台支線向嶧縣疾進。
21日晨,駐蒙城第十三軍一一○師開抵運河南岸接替五十二軍河防任務,歸戰區直接指揮;第五十二軍準備北渡運河,與第八十五軍協同攻擊棗嶧之敵。
22日下午2時,湯恩伯軍團長在台兒莊下達命令:
一、竄到棗莊、嶧縣之敵,有步騎4000餘人,炮10餘門,坦克車30餘輛,連日經我王軍襲擊後,傷亡甚大,現有固守嶧縣城待援模樣。韓莊之敵約一聯隊,炮10餘門,現與我隔河對峙中。臨城附近尚有敵一部盤踞,兵力未詳。
二、本軍團以殲滅嶧縣、臨城、棗莊敵人之目的,擬於敬[24]日開始攻擊。
三、五十二軍(抽一旅為軍團預備隊,俟攻占嶧縣後歸還建製)河防交待後,由台兒莊以東渡河向蘭陵鎮、洪山鎮一帶集結,限明漾[23]日集結完畢,敬日拂曉以前展開於王山、馬山、車莊、鵝山頭之線,開始向嶧縣附近之敵攻擊前進,務於有[25]日拂曉前完全解決,如敵退據嶧縣城固守時,即以三十一師監視該敵相機殲滅之。該軍即進擊鳳凰山、黑山,向臨城之敵側背猛攻,規複臨城。
四、三十一師應於本(養)日以一旅占領台兒莊運河北岸,派出一部在泥溝附近,對嶧縣方向警戒,爾後該師即歸五十二軍關軍長指揮,協同五十二軍攻略嶧縣,如殘敵固守縣城時,由該師負責嚴密監視,相機殲滅之,並歸本軍團直接指揮。
五、八十五軍明(漾)晚移至台兒莊以北及山口一帶山地,以一部對臨城、滕縣方麵嚴密警戒,主力於敬日拂曉前解決棗莊附近之敵,並確實占領之,俟我五十二軍攻略嶧縣後,該軍即派一部向龍山、虎山一帶前進,牽製滕縣附近之敵,掩護我五十二軍進擊鳳凰山、黑山、青山頭之線,攻取臨城,該軍主力同時向穀山、東集、馬頭一帶轉移,為軍團預備隊。
六、五十二軍與八十五軍之戰鬥地境為尚岩、稅郭、郭裏集、石盤、馬凹、山口、西集、官橋之線,線上屬八十五軍。
七、第十三兵站支部,著即推進至台兒莊開設,並由賈支部長速派野戰醫院兩所,分設於台兒莊、趙墩,收容傷病,彈藥倉庫推進一部至趙墩。
八、通信用無線電(用最新密本)及有線電話。
九、餘刻在台兒莊,爾後隨五十二軍行動。①
湯恩伯軍團長發布上項命令後,各部隊均遵照命令所示,分別行動。22日夜,第五十二軍開抵向城,第八十五軍正向抱犢崮山區集結。23日,第八十五軍以第四師向科拉崗、雲穀山,第八十九師向豬山、神山一帶推進,並對嶧棗方向占領陣地。第五十二軍到達洪山鎮、蘭陵鎮後,於當晚向傅山、青山一帶推進,並對嶧縣方向占領陣地。
至此,湯軍團為從側背攻擊嶧縣、棗莊之敵,開始進擊抱犢崮山區。
抱犢崮位於嶧縣北部30餘公裏,棗莊以東15公裏,東靠蒼山,西鄰膝縣,北接費(縣)平(邑),南近棗莊,山巒高聳,泉流瀑瀉,雲繞石崮,鷹旋崖間,景色雄偉旖旎。因山峰呈圓柱平頂帽狀,俗稱之為“崮”。抱犢崮頂方圓30餘畝,土壤厚達尺餘,有山泉可汲,可供耕耘。相傳“有隱者王老抱一犢於上耕種,後遇異人仙去,因以名山。”(清康熙東軒主人《述異記》)抱犢崮別名抱子崮,相傳為東晉抱樸子當年得道之處,故以為名。
抱犢崮山區有大小山頭千餘座,山體連綿,地勢險峻,山丘麵積占88.6%,平原僅占9%,水麵為3.6萬畝,氣候宜人,適於多種農作物生長,桃、梨、杏、棗、蘋果、栗子、核桃等果木繁多,“山居之民皆仰食焉”。①良好的自然條件,易守難攻的地理環境,使抱犢崮曆來成為英雄豪傑及土匪的出沒處所。清朝魯南王俊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及劉雙印領導的“幅黨”,均以抱犢崮山區為根據地,同清兵長期周旋。民國時期,1923年5月6日,土匪頭子孫美瑤率眾在臨城劫持津浦線津滬特別快車,將數十名中外乘客擄進抱犢崮為人質,釀成震驚中外的“臨城劫車案”。從此,抱犢崮這個名字便遠播四方,幾乎家喻戶曉。
湯恩伯率第二十軍團7萬餘大軍進駐抱犢崮山區二三十個村莊,出沒於抱犢崮,對棗、嶧日軍構成了嚴重威脅。
棗莊、郭裏集爭奪戰
3月24日,湯軍團第八十五軍、第五十二軍分別向棗莊、嶧縣之敵發起進攻。日軍進犯的鋒芒,在津浦線或台棗支線上都被我軍阻遏。但湯恩伯對日軍第五師團抄斷我背後,破壞我圍攻棗、嶧之計劃卻不敢忽視,特意派軍團參謀處長苟吉堂星夜兼程趕往臨沂探訪張自忠、龐炳勳兩將軍,商議合作辦法。結果,決定由湯軍團立即撥給步(槍)機(槍)彈藥40萬發,以增強張、龐兩軍的作戰力量;張、龐則保證在臨沂攔住第五師團,以掩護湯軍團對棗、嶧之攻擊。
25日,為牽製棗嶧日軍進犯台兒莊,湯恩伯軍團長利用對棗嶧東北抱犢崮山區的控製,反擊日軍,演成了棗、郭爭奪戰。
是日淩晨2時,第八十五軍陳大慶第四師在八十九師掩護下,自馬山、卓山、黃山三麵包圍棗莊。先是在棗莊以東發生激戰,我第四師猛烈衝鋒,日軍不支,向棗莊後退。棗莊中興煤礦公司是日軍的重要據點,駐有第十師團瀨穀支隊一個大隊(配坦克15輛,炮7門)據守。棗莊是魯南著名的產煤區,中興煤礦有多年的采煤曆史,民國大總統黎元洪曾投資60萬元,並擔任過該公司的董事長。日軍在該公司的四角築有4個很堅固的碉樓,並設外壕電網,不易攻擊。我軍發起攻擊之時,礦警多不附逆,有10餘人自動加入我軍充當幹探,予第四師極大便利。經數小時激戰,於上午8時攻克中興煤礦公司的水塔及礦場東北的三座碉樓,棗莊的3/4為我軍攻占,僅有南麵一座碉樓為敵人控製。
在進攻中興煤礦公司時,我軍獲悉日軍占領棗莊期間,曾有數百名婦女逃至嶧縣天主堂內避難,敵陷嶧縣第二天,棗莊之敵獸性大發,開了軍用汽車20餘輛駛入嶧縣,衝入天主堂,將數百名婦女擄至棗莊,藏入中興公司煤窯洞內恣意蹂躪。我軍得礦警報告,知敵兵正在縱欲,即挑選機警勇敢之壯士數十人,摸索至窯洞前,向洞內投擲手榴彈,洞內獸軍盡被炸死。
26日,我軍乘勝猛攻,在中興煤礦公司同日軍進行猛烈之巷戰,我縮小包圍圈,敵死守公司內中興中學負隅頑抗,我軍當即焚毀該校,同時在各出入口處架設機槍,防止敵人突圍而出。日軍大部被焚斃,殘部突圍時,被我軍擊斃一部,其餘為我軍所虜。
第八十五軍王仲廉軍長對棗莊之戰,作了如下的回憶:
當時,本軍第四師陳大慶將軍所部,對棗莊攻擊甚猛,該師第十旅倪祖耀將軍所部,尤為勇敢,以卓山、馬山、黃山為根據地,從東西北三麵包圍棗莊,自昨(24)日午後,經6小時夜戰,戰至今(25)日上午8時,該旅十九團終於攻克中興煤礦公司之水塔,並協同該旅第二十團,攻克東西北三麵之三座碉樓。殘存於敵手者,僅南麵一個碉樓而已。惟以時既入晝,我無空軍掩護,敵挾其飛機火炮與戰車向我反擊,我晝間攻擊進行,益感困難。乃暫轉守勢,以一部固守已得的碉樓,以主力留作機動使用,而與守碉之敵對峙。
……
三月二十七日,綜合各方麵情報,棗莊方麵,敵迭有增加,敵並以戰車二十餘輛,步兵三四千人,在其飛機掩護下,猛烈反攻棗莊。於棗莊附近與我四師混戰。……①
王仲廉,乳名茂廉,因行二,故改名為仲廉,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生,江蘇蕭縣(今屬安徽)人。14歲入縣立第二高等小學,畢業後升入徐州中學,並加入中國國民黨。1924年考入黃埔軍官學校第一期學習,同年12月,黃埔建軍,成立教導第一、二兩團,王仲廉奉派到第二團擔任排長。1926年4月,任陸軍軍官學校軍官第二團第一連連長。
1926年7月,北伐軍在廣州誓師,王仲廉等28人奉派入蘇魯豫皖鄂五省擔任敵後特別任務,在上海建立聯絡機關,分赴各地搜集情報,策反敵軍歸正,破壞交通,宣傳革命主義,組織敵後民眾武力等工作。王仲廉奔走於蘇魯豫皖鄂五省之間,輾轉於平漢、隴海、津浦道上,到各地聯絡督守,配合北伐軍事,工作甚有成績。9月6日,王在漢口曾策動湖北劉佐龍師在漢陽龜山炮擊漢口查家墩吳佩孚軍總部,迫吳倉猝北走。1927年4月,王仲廉任徐淮別動隊第二隊司令,7月所部整編為補充第七團,任團長。旋又改編為新編第二師第一團,仍任團長。並率部參加北伐軍徐州戰役。
1928年4月,蔣介石複職,率國民革命軍進行第二次北伐。王仲廉任第九軍第二十一師中校特務營營長、獨立第一師第四團團副,隨軍北伐。
1929年3月,蔣桂戰爭發生,王仲廉任整編第三師第九旅第十七團第一營少校營長,西征武漢,5月升任中校團副、代理團長職務。6月,升任第十七團團長。同月,第九旅改為第二師第六旅,十七團改為十一團,仍任團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