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孫子的生平史跡

《孫子兵法》是春秋時期齊人孫武所著的古代軍事理論名著。孫武,字長卿,春秋末年齊國樂安(今山東廣饒)人,其生卒年月已不可考。據史學家推算,他生活的年代大約與孔子(前551-前479年)同時。孫武出生於齊國軍事世家的田氏家族,其祖先原是陳國的公子完,因避亂,公子完逃到齊國。齊桓公聞知其年輕有為,讓他擔任了管理百工的工正之職。公子完在齊國定居後,因陳與田在古代音同義通,故又稱為田完。田完的五世孫即是孫武的祖父田書。田書因伐莒立有戰功,被齊景公賜姓孫氏,食采於樂安。孫武所生活的年代正是春秋時期社會動蕩加劇、兼並戰爭激烈而頻繁的時代,也是各種學術思想及流派興起、發展的時代,加之孫武軍事世家的出生,使得他從小就受到濃厚的軍事戰爭知識的熏陶,也受到各種進步的社會思潮的影響。

大約在公元前532年,齊國的貴族田、鮑、國、高四族之間發生了較大的矛盾與鬥爭。孫武是田氏的後裔,在貴族階層的家族鬥爭中,當然應站在田氏一邊。其他家族對田氏的危害與打擊,必然也危及孫武。麵對這種複雜而險惡的形勢,孫武卻不願糾纏其中,做卿大夫之間傾軋鬥爭的犧牲品,因而產生了投奔他國、另謀出路的念頭。

大約在公元前518年,孫武離開了齊國,到了春秋末期崛起的南方強國——吳國。作為普通的雲遊之士,孫武在吳國避隱深居,一麵澆園種地,一麵潛心鑽研兵書,寫作兵書。同時他也在觀察吳國的政治形勢,等待施展自己才能和抱負的時機。

在隱居期間,孫武結識了由楚國流亡至吳國,在吳王宗室公子光門下做賓客的伍子胥,兩位流亡異鄉的年輕人很快成了知心朋友。從與伍子胥的交往中,孫武了解到公子光是一位具有卓越的才能與膽識、性格倔強、謀略過人的王公貴族,不禁對他產生了欽仰之情。公元前515年,伍子胥得知公子光圖謀擊殺吳王僚後,便向公子光推薦了勇士專諸。在伍子胥、專諸的幫助下,公子光成功地策劃了刺殺吳王僚的行動而奪取了王位。公子光自立為王之後,號為“闔閭”。闔閭雄心勃勃,立刻致力於鞏固其統治的大計。他一麵改變作風,勤儉治國,發展生產,一麵廣攬人才。闔閭首先啟用了伍子胥。在伍子胥等大臣的輔佐與治理下,吳國政治清明,人民安居樂業,生產得到了很大發展,國力也在不斷增強。孫武看到吳國百業俱興、欣欣向榮的景象,心中十分興奮,自然地產生了在吳國施展其軍事才能的強烈願望。為了在日後得到闔閭的賞識,他抓緊時間完成了十三篇兵法的寫作。

吳王闔閭在政權得到鞏固、國力不斷增強的形勢下,向外擴張自己的勢力以求稱霸一方的野心也越來越大。吳王十分清楚,要實現這一目的,就必須戰勝在當時已十分強大的楚國。為此,他十分渴求得到一位良將的輔助。這時,伍子胥向他推薦了孫武。伍子胥在吳王麵前極力稱讚孫武將是真正可以“折衝銷敵”的大將和人才,於是吳王召見了孫武。孫武以他的十三篇兵法進獻吳王。吳王研讀之後,提出要孫武以宮女來演示一下怎麼訓練軍隊。孫武說:“宮女多不嚴肅,恐怕認真演練起來,君王會後悔。”闔閭當時隻想以兵法做做遊戲,同時也戲耍一下宮中的婦人,沒想到會有什麼嚴重的後果,因此答應孫武說:“沒有什麼可後悔的。”於是,孫武便和吳王約定了練兵的時間,並挑選了一批宮女。

當約定的時間到來時,孫武與吳王同時來到吳宮的苑囿中。孫武把選來的180名宮女分作兩隊,以吳王寵愛的二名妃子擔任兩隊的隊長,並指定了負責執行軍法的人。隨後,孫武站在指揮台上指揮二隊宮女向右操練。鼓聲響起之後,宮女們覺得新鮮、有趣,都嘻嘻哈哈地大笑起來,沒有聽從孫武的指揮。孫武見此情景,自責了自己的規定不明確,又把軍法軍令和操練要領仔細交代了一遍,還特意訓示了兩位隊長,要求她們帶頭聽從號令。交待完畢後,孫武親自操槌擊鼓,發令向左前進。兩隊宮女仍然嘻笑不已,視操練如兒戲。

孫武麵對著宮女們的嘻笑,嚴肅地說:“規定不明確,說明不清楚,這是將帥的罪過;既然已經反複地說明了,你們仍不執行命令,那就是下級士官的罪過了。”說完孫武問執法官,不服從軍令應該判什麼刑,執法官答道:“斬首。”於是,孫武下令處斬左、右二位隊長。吳王在看台上看到要殺自已寵愛的妃子,大為驚駭,急忙派人傳下命令說:“寡人現在已知道將軍善於用兵了。沒有這兩個美姬侍候,寡人就會食不甘味,還是不要斬首吧!”孫武嚴肅地說:“臣既然已受命為將,將在軍中,君命有所不受。”說完便殺了兩個隊長示眾,並用另兩名宮女擔任隊長,繼續進行演練。宮女們這時便不敢再將操練視如兒戲了,隨著鼓聲的響起,宮女們前、後、左、右,進退回旋,跪下站起,都合乎規範要求。於是,孫武向吳王報告說:“隊伍已訓練整齊,君王可以下來視察。這支軍隊君王無論怎麼調遣都行,就是赴湯蹈火也不成問題。”吳王示意請孫武回去休息。孫武聽了這話,知道吳王怒氣未消,便淡然說道:“君王似乎隻是愛好兵法的詞句罷了,並不想真正去實行。”說完,便回到自己的館舍。

吳王失去了二姬,好幾天心情不悅。伍子胥向吳王進諫說:“用兵是件關係到國家安危的大事,是不可當作遊戲的,現在君王欲討伐強楚以求爭霸諸侯,正求賢若渴,而孫武又是不可多得的將兵之才,要想遠涉千裏作戰,非孫武不行。”經過伍子胥的開導,吳王拋卻了殺姬之恨,親自去挽留孫武,請他充當統帥三軍的將軍。孫武見到吳王後,也向吳王謝了罪並解釋說:“令行禁止、賞罰分明是兵家的常法,為將治軍的通則。用眾以威,責吏從嚴,隻有三軍遵從法令,聽從指揮,才能克敵製勝。”吳王聽了孫武的解釋,不僅怒氣煙消雲散,而且深信孫武確實是難得的將兵之才。此後,吳王便經常與孫武一起討論治軍治國之道。

當時,對於吳國來說,楚國是十分強大的對手。吳王闔閭在發展生產、增強國力的同時,經常與孫武、伍子胥等人一起商議如何加強戰備,謀劃破楚大計。伍子胥就如何加強戰備的問題,向闔閭提出在國都附近建築堅固的城堡來防禦鄰國的侵略,同時建議將吳軍編為三軍,輪番騷擾楚國,以疲憊楚軍;而孫武則加緊訓練吳國的軍隊。孫武訓練軍隊時認真刻苦,使用真正的銳利武器,因而使士兵經受了實戰的考驗,培養出了勇敢頑強的精神;在軍隊的管理方麵,孫武接受伍子胥的建議,調整了吳國軍隊的編製,將吳軍改編成三軍,加強了陸戰奔襲的訓練,以適應戰爭的要求。公元前512年,闔閭為鞏固自己的政權,清除餘黨,決定要將在自己發動政變時投奔徐和鍾吾(今江蘇宿遷縣東北)未回的二位王室公子掩餘和燭庸追殺掉。闔閭下令讓徐和鍾吾將他們兩人拘捕送給自己發落,但這兩個小國沒有從命,而是將二位公子驅逐出境。二位公子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投向敵國楚國。楚人得此二人後,如獲至寶,把他們安頓在養(今河南沈丘縣東南),同時還為他們築城,並將城父與胡(均在養之東)的土地給二公子,作為他們的封邑。吳王闔閭十分清楚,楚國此舉的用意是想利用二位公子,把養邑作為牽製抵抗、進攻吳國的前沿陣地。因此,吳王決定發動攻克養城的戰爭。

闔閭以孫武為將,下了攻克養城的決心。這一仗是孫武初試身手的一場戰鬥,因此,孫武在戰前認真分析了敵我雙方的形勢。孫子認為,養城一戰,闔閭的目的一方麵是擒殺掩餘和燭庸二公子,消除自己政治統治的隱患;另一方麵還在於清除淮水北岸的楚軍勢力,為日後破楚入郢掃清障礙。因此,孫武向闔閭提出了“肆楚疲楚、攻克養城”的戰略方針。在戰術實施時,孫武將吳軍分編成三軍,同時將戰鬥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個階段為佯攻潛、六(今安徽六安縣一帶),同時伐夷(城父)。孫武以第一軍兵力佯攻伐夷來拉開攻克養城的帷幕。吳軍從本國出發,向城父進軍。在佯攻不克後,吳軍便兵鋒一轉,南下渡過淮水,直驅五百餘裏,攻打潛、六二地;當楚軍的增兵即將到達時,吳軍便撤退待命,不與楚軍正麵交鋒。

楚軍見吳軍撤走,便將部隊駐紮在南岡(今安徽潛山縣)。孫武這時調動他的第二軍人馬自淮水而上,疾行軍數百裏直撲楚之戰略要地弦邑,將弦邑包圍。這樣,楚軍不得已再次派援軍急救弦邑。當楚軍即將趕到弦邑時,孫武見已成功地調動了敵人,便命部隊撤退待命。

由於吳軍的兩支部隊成功地調動了敵軍,使敵人疲憊不堪,士兵士氣沮喪。這時,孫武開始了第二階段的行動。他命令吳軍的第三軍投入攻克養城的戰鬥。吳軍一舉攻下養城,擒殺了二公子,取得了勝利。

從這場戰鬥中可見,孫武兵鋒初試,即已顯示出他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孫武是站在爭取早日破楚入郢的戰略高度指揮這場戰鬥的。因此,孫武力求在運動中去尋求有利的戰機,以爭取全勝。這場戰鬥的勝利確立了孫武作為吳軍不可多得的軍事指揮者的地位。

孫武指揮吳軍初戰告捷後,吳王闔閭便想乘勝進入楚地,攻打郢城。孫武和伍子胥都感到時機尚未成熟。這時的吳軍一方麵師勞兵疲,另一方麵,吳軍背後還有楚國的盟國越國威脅著自己。闔閭經孫武、伍子胥分析後,覺得頗有道理,便命令吳軍收兵回國了。

吳軍回國後,孫武一麵命令軍隊抓緊時間休整、訓練,一麵與伍子胥等武將文官們一起商議如何對付背後的越國。越國是楚國的盟國,在公元前544年,越國便開始參加以楚為首的攻打吳國的戰爭。三十多年來,隻要楚國發兵攻吳,越國便總是出兵配合,呼應楚國的行動。因此,吳國君臣都十分清楚,越國將是吳國爭奪霸業,攻克楚國的勁敵。公元前510年,闔閭為早日製服越國,以消除日後攻楚的隱患,決定攻伐越國。戰前,闔閭派人去越國與越王允常談判,希望越國站在自己一邊,從吳伐楚,越王允常拒絕了。這一年,根據當時星象學的“測定”,天上的歲星恰好與地下的吳越兩國相呼應,這種歲星與國家呼應的現象“表明”,兩國都可受到天命的保佑,但是兩國中如果誰先動兵,就會反受其害。鑒於此,吳王闔閭對是否用兵伐越舉棋不定。這時,孫武以他樸素的唯物論思想批駁了天命觀。孫武指出:“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不可象於事,不可驗於度。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因此,他勸說闔閭為縮短破楚爭霸的曆史進程而行征伐之事。孫武的觀點,得到了吳王的首肯。於是,闔閭、孫武、伍子胥等一同率領吳軍突入越國境內與越軍作戰,大敗越軍。吳軍的勝利,使越對吳的威脅降到最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