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幾年的吳楚戰爭,吳國已將自己邊境的一些楚國的勢力鏟除或控製。這時,孫武、伍子胥開始與吳王闔閭一起謀劃大舉進攻楚國的計劃。孫武鑒於大別山以東江淮之間的豫章地區還在楚國的控製之下,因而決定先摧毀這道阻止吳國將來長驅直入楚國的障礙。於是,在公元前508年,孫武出色地指揮了吳、楚豫章之戰。

在豫章地區附近一帶,還存在一些獨立的小諸侯國。這些國家每年都要向楚國交納大量的賦稅,才能獲得楚國暫時的保護。孫武利用這些小國對楚國的不滿,使桐國背叛了楚國,同時爭取了舒鳩國為吳所用。孫武設下了一個誘敵之計。他讓舒鳩人到楚國對楚人說:“吳人很害怕楚國,他們說,若是楚國攻打吳國,吳國隻能用代楚國討伐叛逆的桐國的方法來討好楚國。”楚令尹囊瓦果然經不住坐收漁利的誘惑,率領楚軍去討伐吳國。楚軍進入豫章後,便觀望吳軍“伐桐”的行動。孫武見敵人中計,便一方麵將吳軍舟師開往豫章南部的江麵上,做出要討伐桐國的架勢,繼續迷惑楚軍;另一方麵,孫武暗中指揮吳軍主力,將其調至豫章地區中段的巢城附近集結,等待有利戰機的出現。最後,楚軍駐紮豫章達數月之久,征討吳國沒有任何成果,又不見吳軍攻打桐國,以致於士氣喪失,軍心渙散。吳國主力這時突然進抵豫章,將楚軍包圍,隻留一個缺口,對楚軍發起了猛攻。楚軍措手不及,拚命朝缺口逃竄。吳軍乘勢掩殺楚軍,大獲全勝。回師時,孫武又指揮吳軍一舉攻克了巢城,活捉了楚公子繁。這一仗,孫武以其誘敵、驕敵、待敵的謀略大獲全勝,幫助吳王闔閭打通了入楚的通道,為吳國破楚入郢的戰略計劃得以順利實施創造了條件。

豫章之戰後,吳、楚之間的形勢對吳國愈來愈有利。吳、楚之間長期爭奪的一些軍事要地,基本上都被吳國占領;楚國統治階級內部亦矛盾重重,經濟蕭條,政治腐敗,軍隊疲憊,士氣沮喪。而正當此時,蔡國國君蔡昭侯來到吳國,請求吳王出兵楚國,以報自己被楚無理囚禁三年之仇。吳王闔閭覺得攻打郢城的時機已經到來,便召來孫武、伍子胥,共同商討伐楚大計。

孫武此時也感到伐楚的條件已趨於成熟,他見吳王破楚心切,便和伍子胥一起認真研究了破楚的構想。首先,孫武、伍子胥決定動用全國的兵力與楚軍進行戰略決戰,同時聯合唐國和蔡國,“三國合謀伐楚”,以保證戰鬥的勝利;其次,孫武在深入研究了吳、楚之間的地形之後,以“避實擊虛”為原則,確定了千裏破楚的進軍路線;最後,為避免攻打堅城郢都,孫武選擇了柏舉為決戰地。孫武提出,以蔡、唐軍隊作先導,以舟師沿淮水西上,經由黃邑(今河南潢川縣)、弦邑,然後舍舟登陸,自豫章地區西北邊沿地段南下,沿大別山的交彙處大隧、冥阨、直轅三隘口進入楚國腹地,渡過清發水(今溳水),穿過雍澨地區,再渡過漢水,即可直通郢都。這條線路由於避開了楚軍主力,而且有利於沿途合唐、蔡之軍攻楚,因而得到了闔閭的讚同。

吳軍經過充分的準備,於公元前506年秋九月舉師伐楚。吳軍按孫武的既定線路,從淮河平原越過大別山,長驅深入楚境千餘裏,直奔漢水,威逼郢城。

吳軍的行動,完全出乎楚國的意料。楚令尹囊瓦和左司馬沈尹戌匆忙調集軍隊到夏州(今湖北武漢市漢口)以西的漢水南岸布陣防禦,與吳軍隔漢水對峙。左司馬沈尹戌看到吳軍來勢洶洶,便向令尹囊瓦建議說:你依托漢水阻擊吳軍,不使其渡過漢水,以保證郢都的安全;我立刻去方城,調集那裏的主力部隊抄襲吳軍的後路,毀壞吳軍舟船,阻塞三關,斷其歸路。到那時,你再渡過漢水從正麵進攻吳軍,我率軍從側後襲擊,一定能大敗吳軍。囊瓦同意了他的意見,派沈尹戌北上調集援軍,自己在漢水與吳軍對峙,等待援軍到來。可是,在沈尹戌出發後,武城大夫黑和大夫史皇的一番話使囊瓦改變了主意。武城大夫黑指出,吳國多水軍,楚軍則多用皮革包製的戰車,因而不宜在水中久浸,我軍利在速戰。大夫史皇也認為,如果沈尹戌把淮河吳軍船隻毀掉,回軍阻塞三關隘口,截斷吳軍退路,他就會獨得戰功,聲望也會蓋過令尹了。因此他也勸囊瓦速戰。囊瓦聽了二位大夫的話,利欲熏心,便置既定戰略於不顧,開始指揮楚軍渡過漢水與吳軍決戰。

孫武開始見楚軍與自己的軍隊對峙不戰,便推測到楚軍將調集方城的軍隊夾擊自己。當他正在策劃如何誘使敵軍過河決戰時,手下向他報告說楚軍即將渡過漢水與吳軍決戰。孫武大喜過望,指揮軍隊先擺出決戰的架式,在小別山交戰一場。吳軍與楚軍剛一交戰,孫武就指揮吳軍佯敗後撤,從小別山到大別山,孫武都指揮吳軍邊打邊退,引誘楚軍一直追到了預定的決戰地——柏舉。

這一年的十一月十九日,正當吳軍與楚軍在柏舉列陣對峙,準備決戰時,隨軍作戰的吳王闔閭對於決戰時機是否成熟突然產生了懷疑。這時,闔閭的弟弟、吳將夫概認為,這時吳軍士氣旺盛,而楚軍一直處在勉強應戰的地位,而且楚令尹囊瓦一向不得人心,如果這時發起進攻,楚軍必然潰逃,這時吳軍再以主力投入戰鬥,必將大獲全勝。但是,吳王闔閭仍然不同意發起進攻。夫概記得孫武十三篇兵法中所言:“料敵製勝……上將之道也……故戰道必勝,主曰無戰,必戰可也。”(《孫子兵法·地形篇》)他以此為依據,認為做部下的應把握時機,見機而行。於是,夫概率領自己的五千人馬向囊瓦的軍隊發起了猛攻。孫武見夫概已率先發起猛攻,便趕緊抽調三千多名精兵增援夫概,同時調集主力隨後掩殺楚軍。楚軍一觸即潰,主力隨之大亂。孫武指揮吳軍全部兵力投入戰鬥,大敗楚軍。楚令尹囊瓦棄兵逃奔到鄭國,史皇等人戰死,柏舉決戰以吳勝楚敗而告結束。

囊瓦所屬殘軍戰敗後,由蘇延率領向郢城方向潰退。孫武指揮吳軍實施了戰略追擊,到清發水(即溳水)追上了楚軍。吳王闔閭正要下令攻擊,吳將夫概又以孫子兵法所言的“令半濟而擊之”來阻止了闔閭。闔閭接受了夫概的建議,待楚軍半渡清發水時,才發起攻擊,因而大敗楚軍。

楚將蘇延率領的殘兵敗將馬不停蹄地西逃,而連連獲勝的吳軍亦在孫武的指揮下緊追而來,吳軍在雍澨地區追上了楚軍,將囊瓦的餘部徹底地擊潰了。這時,孫武向西望去,隻見漢水繞城而過,渡過漢水,郢都幾乎近在眼前了。然而,就在這時,左司馬沈尹戌的援兵也自北南下,趕到了雍澨地區。原來,沈尹戌從方城外調出楚軍主力後,就依先前商定的作戰計劃率軍抄襲吳軍的後路。途中,他得知囊瓦率軍貿然渡河決戰的消息後,就臨時改變了計劃,想率軍南下,以便搶在吳軍前麵守備郢城。在雍澨地區,兩軍相遇。雙方在這裏展開了激烈的戰鬥。吳軍士卒身陷死地,皆拚死作戰以求生;楚軍在沈尹戌的指揮下,也挺戟揮戈,浴血奮戰。雙方經過三場激烈的戰鬥,最終吳軍獲勝,楚軍主將沈尹戌陣亡,屬下大敗而逃。

雍澨一仗結束後,吳軍已基本消滅了楚軍的主力,攻陷郢都可以說是毫不費力的事了。十一月二十九日,闔閭、孫武、伍子胥率領吳軍攻陷了郢都。吳王終於實現了破楚入郢的夙願。

孫武指揮的這場破楚入郢之戰,曆史上亦稱之為“柏舉之戰”。在這場戰爭中,由於孫武事先創造了大舉襲楚的有利條件,選擇了有利的進攻方向,成功地避開了“攻城”這一最大的難關,因而能使吳軍最終順利地進入了郢都,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吳軍占領楚國的都城後,闔閭被眼前的勝利衝昏了頭腦,竟然鼓勵吳軍在郢城中大肆掠奪,因而引起了楚人的不滿。公元前505年,楚大夫申包胥到秦國求援,借來了秦軍配合楚軍對吳作戰。秦軍打敗了吳將夫概所率軍隊,使夫概受到闔閭的痛責。夫概便偷偷溜回了吳國,自立為吳王。在種種不利形勢下,闔閭、孫武、伍子胥等率吳軍撤離了郢都回到吳國。

吳軍撤兵後,秦、楚聯軍終於收複了郢城。此後,楚國漸漸地走向衰落。在以後的幾十年間,吳國已經不再把楚當作強敵,轉而與齊國、越國、晉國爭奪霸主地位。

隨著孫武輔助吳王西破強楚創造的輝煌,孫武顯赫的名聲達到了頂點,同時孫武似乎也走到了功名的盡頭。此後,孫武的名字便從各種史料中消失了。人們猜測孫武從此便遠離了各種爭鬥,隱居於江南的青山碧水之間了;也有人認為孫武可能是在伍子胥被吳王夫差錯殺以後才隱居山林之中的。總之,孫武從此遠離了人們的視線,不再理會誰勝誰負,誰輸誰贏。然而,他的兵法著作卻留傳下來,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們。

二、孫子的軍事思想

《孫子兵法》成書於春秋末期,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軍事著作。它在中國軍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軍事思想對中國曆代政治家、軍事家以及軍事理論家的影響非常深遠。三國時的曹操曾說:“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武所著深矣。”唐太宗李世民也說:“朕觀諸兵書,無出孫武。”不僅如此,《孫子兵法》也受到世界上眾多的外國軍事家的重視。英國著名軍事學家利德爾·哈特在其《戰略》一書的序言中說:“在導致人類自相殘殺、滅絕人性的核武器研製成功以後,就更需要重新而且更加完整地翻譯《孫子兵法》這本書了。”美國的軍事理論家約翰·柯林斯在《大戰略》一書的序言中說:“孫子是古代第一個形成戰略思想的偉大人物……孫子十三篇可與曆代名著,包括2200年後克勞塞維茨的著作媲美。今天沒有一個人對戰略的相互關係、應考慮的問題和所受的製約比他有更深刻的認識。他的大部分觀點在我們當前的環境中仍然有其和當時同樣重大的意義。”可見,《孫子兵法》以其對戰爭規律的科學總結和對戰略戰術所作的精辟論斷,不僅受到了中國軍事家的推崇,而且得到了外國軍事家們的極高評價。因此,我們在向普通讀者介紹《孫子兵法》原文和介紹孫武生平的同時,介紹一下孫子的軍事思想也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