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澤治三郎海軍中將按照1號作戰方案,小澤治三郎中將的機動部隊使用易被打擊的航母,將美國第三艦隊從其應該保護的登陸力量引走。美國登陸力量在喪失其空中掩護後受到從西方開入的3支日本艦隊的打擊:駐紮在文萊的栗田健男中將率領第二艦隊進入萊特灣消滅盟軍登陸力量。西村祥治和誌摩清英中將的艦隊組成第五艦隊作為運動攻擊力量。這3支艦隊沒有航母和潛艇,完全由水麵艦隻組成。顯然這個計劃的結果是這4支艦隊中至少1支要被消滅。戰後豐田對美國調查者是這樣解釋的:“假如我們喪失菲律賓,而艦隊幸存下來,那麼我們南北之間的海道就被割斷了。假如艦隊待在日本領海的話,那麼它得不到燃料補給。假如它待在南海的話,那麼它就得不到武器彈藥的補給。因此假如我們失去菲律賓的話,那麼保存這支艦隊也沒有意義了。”
戰爭經過
1944年10月20日﹐美軍一支兩棲部隊進攻菲律賓群島中部的萊特島,這是萊特灣戰役的開始。同一天,日軍一支部隊從萊特島東南部進入陣地﹐美軍第七艦隊的潛水艇發現了日軍第一攻擊部隊。
栗田的艦隊於10月24日進入萊特島東北的錫布延海。在錫布延海海戰中他受到美國航空母艦的攻擊,“武藏”號戰列艦被擊沉。栗田調頭撤退,美國飛行員以為他就此退出戰場,但晚間他再次調頭進入聖貝納迪諾海峽並於清晨來到薩馬島。
西村中將的艦隊於10月25日清晨3點進入蘇裏高海峽正好撞到美軍的作戰艦隊。在蘇裏高海峽海戰中“扶桑”號戰列艦和“山城”號戰列艦被擊沉,西村戰死,他的剩餘力量向西撤退。
哈爾西上將接到小澤的航空母艦艦隊到達的消息後於10月25日派他的航空母艦追擊,在恩加尼奧角海戰中4艘日本航空母艦被擊沉,小澤的剩餘力量逃往日本。
栗田的艦隊於10月25日清晨6時到達薩馬島。此時哈爾西正在追擊小澤,在栗田的艦隊和美國的登陸艦隊之間隻有3支美國護衛航空母艦和它們的驅逐艦編隊。在薩馬島海戰中美國驅逐艦令人絕望的魚雷攻擊和無情的空中攻擊,以及天氣的不利使栗田以為他麵臨美軍主力,因此他轉身撤出戰場。
整個海戰可以分為4個階段:錫布延海戰、蘇裏高海峽海戰、恩加尼奧角海戰、薩馬島海戰。
錫布延海戰
栗田最強大的“中央艦隊”由5艘戰列艦組成(5艘戰列艦:“大和”號、“武藏”號、“長門”號、“金剛”號和“榛名”號),加上10艘重巡洋艦、2艘輕巡洋艦和15艘驅逐艦。栗田的艦隊企圖突破聖貝納迪諾海峽,攻擊萊特灣內的登陸艦隊。
10月23日子夜後栗田的艦隊經過巴拉望島水域,他的艦隊被美國潛艇“海鯽”號和“鰷魚”號發現。雖然“大和”號上的電報員發現了2艘潛艇並報告他們發現這支艦隊的電訊,日本艦隊沒有采取反潛行動。6時43分,“海鯽”號(SS-247)首先發動攻擊,在1,000米距離上對準重巡“愛宕”和“高雄”各射出6枚魚雷,“愛宕”號命中4雷沉沒,“高雄”號中2雷重傷,6時56分,“摩耶”號重巡洋艦則被“鰷魚”號命中4雷沉沒。“高雄”號重巡洋艦被魚雷擊中在2艘驅逐艦的保護下返回文萊,美國潛艇尾隨著它。10月24日由於“海鯽”號擱淺被迫被放棄。栗田將他的旗艦移到“大和”號上。
10月24日約8時美國“無畏”號航空母艦上的飛機發現這支艦隊進入狹窄的錫布延海。哈爾西命令集結第三艦隊的3支航空母艦分艦隊集中攻擊栗田的艦隊。從“無畏”號和“卡伯特”號航空母艦和其他航空母艦上起飛的共260架飛機約於10時27分開始不斷攻擊這支艦隊。醒目的“大和”號和“武藏”號成為美軍主要攻擊的目標。“妙高”號重巡洋艦首先中彈,艦尾被命中1雷,負重傷返航。“武藏”號、“大和”號和“長門”號相繼中彈,“武藏”號在6波攻擊中共命中魚雷19枚,炸彈17枚(另有近失彈18枚)後沉沒,“大和”“長門”均受傷,航速下降至24節,“金剛”“榛名”輕傷,輕巡“矢矧”中彈,驅逐艦“濱風”“清霜”受傷返航。由於己方缺乏航空掩護,15時30分,栗田下令他的艦隊轉頭開出美國航空母艦的襲擊範圍。他等到17時15分,然後再次轉頭開向聖貝納迪諾海峽。他的艦隊無暇顧及受重傷掉隊的“武藏”號。“武藏”號最後約於19時30分傾覆沉沒。
與此同時,大西瀧治郎中將駐呂宋島的80架飛機襲擊了“埃塞克斯”號、“本寧頓”號、“普林斯頓”號和“蘭利”號航空母艦。“普林斯頓”號被1枚穿甲炸彈擊中起火。15時30分其後彈藥庫爆炸,當場有229人陣亡,236人受傷,其他附近船隻也被損壞。17時50分“普林斯頓”號沉沒。該分艦隊負責向北邊警戒任務,導致無暇派飛機搜索北方水域,16時35分小澤的誘餌艦隊才被美軍飛機發現。
蘇裏高海峽海戰
西村的南路艦隊由戰列艦“扶桑”號、“山城”號以及“最上”號重巡洋艦和4艘驅逐艦組成。10月24日他們遭到空襲,但未受傷。
由於南路艦隊和中路艦隊嚴守無線電靜默,西村無法與栗田和誌摩協調他們的步驟。當他進入蘇裏高海峽時,誌摩在他後麵約40千米,而栗田還在錫布延海,離萊特島的海岸還有好幾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