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萊特灣海戰(1 / 1)

萊特灣海戰(1944年10月20日~26日),是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太平洋戰場上菲律賓萊特島附近海域的一次戰爭。日本聯合艦隊戰敗,嚴重削弱了日本海軍實力,從此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戰爭中不再是一個戰略力量。此戰役也為後來美軍成功攻下日占的菲律賓群島打下基礎。

戰爭背景

1943年,二戰戰場上的形勢迫使日本軍隊不得不放棄其在所羅門群島的基地。1944年盟軍在一係列登陸行動中占領了馬裏亞納群島,突破了日軍在太平洋的內防禦圈,在6月的馬裏亞納海戰中日本的航母艦隊受到重創,盟軍在西太平洋獲得空中和海上的優勢。

此時盟軍開始考慮他們的下一步。海軍上將切斯特·威廉·尼米茲建議進攻台灣,將日軍阻擋在菲律賓。這樣盟軍可以控製聯係日本和南亞的海路,切斷日本與它南亞的駐軍的聯係,這樣在南亞的駐軍得不到補給必敗。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主張在菲律賓登陸。菲律賓也位於日本的聯係線上。將菲律賓讓給日本對美國來說是一個丟臉的事,而且麥克阿瑟1942年逃離菲律賓時曾經發誓重返故地。最後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必須做最後決定。他決定在菲律賓登陸。日方對盟軍的步驟也很清楚。聯合艦隊最高長官豐田副武製定了4個方案:捷1號作戰方案是針對菲律賓的重大海軍作戰方案,捷2號作戰方案是針對台灣的作戰方案,捷3號和捷4號作戰方案分別是針對琉球群島和千島群島的作戰計劃。所有4個計劃都是孤注一擲的、複雜的和大膽的行動計劃,它們將日本所有的力量都投入一次決定性戰役。

美國海軍進攻菲律賓的登陸點在萊特島。托馬斯·金凱德海軍中將的第七艦隊的舊式戰列艦以及護航航空母艦用於支援登陸部隊。威廉·哈爾西海軍上將的第三艦隊航空母艦特混艦隊用於掩護兩棲作戰並尋殲日本艦隊。

1944年10月12日尼米茲的航母對台灣進行了一次空襲來保證那裏的飛機無法介入在萊特島的登陸。日本因此開始執行捷1號作戰方案。一波再一波的飛機被投入對美國航母的戰鬥。在此後3天中日本損失了600架飛機,這幾乎是它大部分的空軍力量,這使得它的海軍基本喪失了空軍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