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徐州概況(2)(1 / 2)

古徐國(或稱徐方)轄地在淮泗流域地區,約當今天的徐淮一帶。西周之際,東夷部落中的徐國不服從周天子的統治,幾經戰爭,仍不能穩定局勢。到周穆王時,為了鞏固周王室的統治,便采取了權宜之計,冊封徐偃王為徐國的國君。他在徐國施行仁義之政治理國家,勢力日益強大,在自己的周圍建立起36個衛星國。據《後漢書·東夷傳》稱:“(周)穆王畏其方熾,乃分東方諸侯,命徐偃王主之。偃王處潢池東,地方五百裏,行仁義,陸地而朝者三十六國。”說明徐國在當時是東夷中的一個龐然強國。

周天子對徐國的強盛感到震恐,便令楚國出兵攻打徐國,徐偃王“不忍鬥其人”。乃“北走彭城武原縣東山下,百姓隨之者以萬數”,可見徐偃王在徐淮一帶是得人心的。

劉煓(?——前197),劉邦父,史稱“劉太公”,沛縣豐邑中陽裏人。農民出身,妻王氏,吏稱“劉媼”,生劉伯、劉仲、劉季三子。劉邦行三名季,少時遊手好閑,不務農事,劉太公斥之為“無賴”之徒。

楚漢戰爭中,公元前205年,項羽大敗劉邦於彭城,劉太公、劉媼、呂雉為項羽軍俘獲,作為人質扣押楚軍中近三年,前203年楚漢議和於鴻溝,中分天下後,均得以生還。

公元前202年劉邦即皇帝後,尊劉太公為“太上皇”。前198年在長安未央宮為太上皇祝壽時說:“始大人常以臣無奈,不能治產業,不如仲力。今某之業所就孰與仲多?”劉煓無言以答。太上皇在長安生活非常不習慣,常常悶悶不樂,劉邦問其由,他說:“平生所好,皆屠販少年,酤酒賣餅,鬥雞蹴足菊,以此為歡,今皆無此,故不樂。”劉邦為了使其父歡欣,便選定離長安不遠的臨潼麗邑,仿故裏沛縣豐邑形製改建,稱新豐,並“徙諸故人實之,太上皇乃悅”。

劉邦(前256—前195),字季,西漢王朝的建立者,史稱“漢高祖”。秦末沛縣豐邑中陽裏(今豐縣)人。出身農家,少時不肯從事農業勞動,廣交遊,樂助人,義氣豁達,胸懷大度。兒時避亂遷到沛縣以北30裏的地方落戶。據說,就在現今安國鄉的劉邦店。西漢年間,豐邑始置縣。因此,當地有“豐生沛養漢劉邦”的說法。成年後,劉邦當了鄉村小吏泅水亭長。秦二世皇帝元年(前209年)九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反秦,9月劉邦在沛縣起兵響應,在他的號召下,人民殺死縣令,立他為“沛公”。

公元前207年,楚懷王孫心任命劉邦為碭郡長,封武安侯。在與秦軍作戰中,劉邦善用人才,講究戰術,紀律嚴明,成為農民起義軍的著名領袖。前206年,劉邦率軍西進,一路所向披靡,占領鹹陽,推翻了秦王朝的統治。入關後,劉邦與秦中父老約法三章,以定民心。

秦亡後,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都彭城,分封十八個諸侯王,封劉邦為漢王。前205年,劉邦以“為義帝發喪”為借口,率諸侯共擊楚。楚漢之間,經過四年征戰,於前202年,決戰垓下,項羽兵敗別姬南逃,於烏江自刎。

公元前202年2月,劉邦在汜水之北即皇帝位,西都洛陽,漢朝宣告建立。以後又遷都長安,從而奠定了傳位13帝,統治長達214年的西漢王朝。

劉邦在位隻有短短的7年,但他還是一位有所作為的皇帝。在政治上,實行中央集權製度;在經濟上,重本抑末,執行與民休息製度,注意恢複農業生產;在法製上,製定了《漢律》。這些措施的實施,在曆史上起到了一定的進步作用。

呂雉(前241—前180),字娥拘,沛縣人,漢高祖劉邦皇後,故史稱“呂後”。劉邦微時,她從事農業勞動,劉邦斬蛇起義反秦時,她常隨軍中。公元前205年楚漢彭城大戰,劉邦失利,呂雉與公婆一起被楚軍所執,三年後,在鴻溝議和時始得還漢。呂雉生女魯元,生子盈。

公元前202年,劉邦登皇位後,呂雉以皇後身份為劉邦出謀劃策,特別在翦除異姓王,分封同姓王中,呂後出力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