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凡用兵之道,以計為首。未戰之時,先料將之賢愚,敵之強弱,兵之眾寡,地之險易,糧之虛實。計料已審,然後出兵,無有不勝。法曰:料敵製勝,計險阨遠近,上將之道也。
“今譯”
一般用兵的方法,應該以統籌戰局作為首要條件。在沒有打仗以前,首先要查明敵人將領才能的高低,軍力的強弱,數量的眾寡,地形的險易以及糧食儲備的虛實等情況。對這些分析判斷清楚了之後才興師出兵,就沒有不打勝仗的。兵法說:判明敵情,製定取勝的計劃,了解地形的險要狹隘和距離的遠近,這是統帥指揮作戰的重要法則。
“戰例”
漢末,劉先主在襄陽,三往求計於諸葛亮。亮曰:“自董卓以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曆三世,國險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裏,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覽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先主曰:“善!”後果如其計。
“戰例今譯”
東漢末年,劉備駐紮在襄陽時,曾經三次到隆中向諸葛亮請教複興漢室的天下大計。諸葛亮說:“自從董卓專權以來,各地豪傑紛紛起來稱霸割據,跨州連郡的數不勝數。曹操同袁紹相比,就顯得名望卑微且力量單薄,可是曹操竟然能夠戰勝袁紹,由弱變強,不僅是依靠好時機,而且也靠人的計謀啊!現在,曹操已經擁有百萬大軍,並且挾製漢獻帝,借著皇帝的名義號令諸侯,實在是不能同他爭勝了。孫權占據江東一帶,已經曆了三代人的經營,那裏地勢險要,百姓歸附,賢才能人肯替他出力效命,因此,可以把他作為外援,必要時互相救護,而不能打他的主意。荊州北麵有漢水、沔水作為屏障;南方直到海邊,東邊和吳郡、會稽郡相連,西邊可以通向巴郡和蜀郡,可以作為用兵的戰略要地,但現在占據荊州的劉表卻守不住它,這大概就是上天拿它來賞賜給將軍您的,將軍您可有意於此嗎?還有,益州地形險要,土地肥沃而遼闊,物資豐富,應有盡有,可謂天府之國,漢高祖劉邦就是依靠這塊地方成就了帝業。可現在的益州牧劉璋昏庸懦弱,張魯在北方和他作對,雖然人口眾多,民殷國富,卻不知道愛惜體恤民力,有識之士都想得到一位賢明的君主。將軍您既是漢皇室的後代,信義聞名於天下,應該廣泛收攬英雄豪傑,如饑似渴地訪求賢人,如果一旦占據荊州、益州,在險要的地方布軍設防,西方和各個少數民族和好,南方安撫夷越諸族,對外和孫權結成聯盟,對內改革政務,一旦天下形勢有所變化,就命令一員上將率領荊州的軍隊通過南陽指向洛陽,將軍您親自帶領益州的大軍向秦川進軍,百姓們誰敢不預備酒飯來歡迎將軍您呢?如果真正做到這樣,那麼統一全國的事業可以成功,漢朝的江山就可複興了。”劉備聽了,說:“好!”後來,形勢的發展,果然像諸葛亮預料的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