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型人格又稱為焦慮型人格,其最大特點是懦弱膽小,容易受驚發怒;有持續和廣泛的緊張、憂慮感覺;敏感羞澀,對任何事情都表現偏偏不安;有自卑感,不斷追求受人歡迎和被人接受,對排斥和批評過分敏感;日常生活中慣於誇大潛在的危險,以回避某些活動;個人交往十分有限,缺乏與他人建立關係的勇氣。
【專家診斷】
回避型人格障礙主要表現為:
容易因他人的批評或不讚同而受到傷害
除非確信受歡迎,一般總是不願卷入他人事務之中
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規之中的事時,總是誇大潛在的困難危險或可能的冒險
心理自卑,在社交場合總是緘默無語,害怕惹人笑話或者回答不出問題
敏感羞澀,害怕在別人麵前露出窘態
行為退縮,對需要人際交往的社會活動或工作總是盡量逃避
很少有或者沒有好朋友或知心人
回避型人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自卑心理。有以下幾方麵原因:
自我認識不足,過低估計自己。若較有權威的人對自己做了較低的評價,就會影響對自己的認識,從而低估自己。易產生自卑感。
消極的自我暗示抑製了自信心。當麵臨新局麵時,會先自我衡量是否有能力應付。有的人會因為自我認識不足,有了這樣一種消極的自我暗示,就會抑製自信心,增加緊張,產生心理負擔,工作效果不佳。同時又會形成一種消極信息的反饋,這樣惡性循環,進一步加強了自卑感。
挫折的影響。有些人一遇到挫折就會給他們以沉重的打擊,變得消極悲觀而自卑。
此外,生理缺陷、性別、出身、經濟條件、政治地位、工作單位等等都有可能是自卑心理產生的原因。這種自卑感得不到妥善消除。久而久之就成了人格的一部分,造成行為的退縮和遇事回避的態度,形成回避型人格障礙。
【心理處方】
⑴消除自卑感。正確認識和對待自己,要善於發現自己的長處,肯定自己的成績,不要抬高別人貶低自己。隻有提高自我評價,才會提高自信心。克服自卑感:
正確認識自卑感的利與弊,提高克服自卑感的自信心。自卑者的這些優點:謙虛,善於體諒人,不與人爭名奪利,安分隨和,善於思考,做事謹慎,一般人都相信他們,並樂於與他們相處。自卑者應明白自卑感也有其有利的一麵,不要因自卑感而絕望,認識這些優點可以增強生活的信心,為消除自卑感奠定心理基礎。
要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勵,相信事在人為。事先不過多地體驗失敗後的情緒。
⑵克服人際交往障礙。回避型人格的人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人際交往障礙,因此應按梯級任務作業的要求給自己製訂一個交往計劃。醫生一般建議患者采用的交往計劃為:
第一周每天與同事(或鄰居、親戚、室友等)聊天10分鍾;
第二周每天與他人聊天20分鍾,同時與其中某一位多聊10分鍾;
第三周保持上周的時間量,找一位朋友做不計時的隨意談心;
第四周保持上周的時間量,找幾位朋友在周末小聚一次,隨意聊天,或家宴,或郊遊;
第五周保持上周的時間量,積極參加各種思想交流、學術交流、技術交流等:
第六周保持上周的時間量,嚐試去與陌生人或不太熟悉的人交往。
在開始進行梯級任務時,可能會覺得很困難,毫無趣味,這些都要盡量克服,以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2、如何療治分裂型人格障礙
分裂型人格常見於那些學習落後、工作成績差、在群體中地位低下的人身上,女性多於男性。有些人可能保持終生,其中部分人的分裂型人格可能成為精神分裂症的病態人格基礎,以致發展成為神經分裂症。但分裂型人格還不是真正的精神病,它不伴隨出現病理性幻覺、妄想、情感淡漠、思維與行為紊亂等精神分裂症的特殊症狀。
【專家診斷】
分裂型人格障礙患者主要表現出缺乏溫情,難以與別人建立深切的情感聯係,因此,他們的人際關係一般很差。他們似乎超脫凡塵,不能享受人間的種種樂趣,如夫妻間的交融、家人團聚的天倫之樂等,同時也缺乏表達人類細膩情感的能力。故大多數分裂型人格障礙患者獨身。即使結了婚,也多以離婚告終。一般說來,這類人對別人的意見也漠不關心,無論是讚揚還是批評,均無動於衷,過著一種孤獨寂寞的生活。其中有些人,可以有些業餘愛好,但多是閱讀、欣賞音樂、思考之類的安靜、被動的活動,部分人還可能一生沉醉於某種專業,做出較高的成就。但從總體來說,這類人生活平淡、呆板,缺乏創造性和獨立性,難以適應多變的現代社會生活。這類入的性欲淡漠也頗為突出。
分裂型人格障礙患者內心世界極其廣闊,常常想入非非,但常常缺乏相應的情感內容,缺乏進取心。他們總是以冷漠無情來應付環境,以“眼不見為淨”的方式逃避現實,但他們這種與世無爭的外表不能壓抑內心的焦慮和敵意的痛苦。
分裂型人格障礙的形成一般與人的早期心理發展有很大關係。人類個體出生以後,有很長一段時間不能獨立,需要父母親的照顧,在這個過程中,兒童與父母的關係占重要地位,兒童就是在與父母的關係中建立自己的早期人格的。在成長過程中,盡管每個兒童不免要受到一些指責,但隻要他感覺到周圍有人愛他,就不會產生心理上的偏差,’但如果終日不斷被罵、被批評,得不到父母的愛,兒童就會覺得自己毫無價值。更進一步,如果父母對子女不公正,就會使兒童是非觀念不穩定,產生心理上的焦慮和敵對情緒,有些兒童因此而分離、獨立、逃避與父母身體和情感的接觸,進而逃避與其他人和事物的接觸,這樣就極易形成分裂型人格。
導致分裂型人格的主要原因是個體不能適應環境。有分裂型人格的人在青少年時期一般都有較強的自尊心和進取心,但由於各種原因使他們經常遭受挫折、失敗、屈辱,長期得不到尊重,因而自卑、怯懦、膽小等特點逐漸發展、強化和鞏固下來,成為他身上穩定的人格特征。例如,好高騖遠,能力不足,或缺乏合作經驗,因而遭受挫折;缺乏機會,與他人合作不好,人際關係不融洽,因而很少獲得成功;經常受到家長過分苛責和打罵、教師或上級過分嚴厲的批評指責、他人當眾羞辱,等等,都會嚴重傷害他們的自尊心;受環境壓抑或社會觀念影響(如“女不如男聰明”、遺傳決定論、宿命論等),承認自己天資不如人,或時運不濟並以此來解釋自己的處境,聊以自慰。其結果必然助長自卑心理。性格內向,不好交往,使他們不了解周圍的人,別人也不了解他們。他們難以得到他人同情、諒解和幫助,於是自卑、怯懦、膽小和內向等人格特征更加強化鞏固。
《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中對分裂型人格障礙的特征表述為:
有奇異的信念,或與文化背景不相稱的行為,如相信透視力、心靈感應、特異功能和第六感官等。
奇怪的、反常的或特殊的行為或外貌,如服飾奇特、不修邊幅、行為不合時宜、習慣或目的不明確。
言語怪異,如離題、用詞不要、繁簡失當、表達意見不清,並非文化程度或智能障礙等因素所引起。
不尋常的知覺體驗,如一過性的錯覺、幻覺、看見不存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