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人冷淡,對親屬也不例外,缺少溫暖體貼。
表情淡漠,缺乏深刻或生動的情感體驗。
多單獨活動,主動與人交往僅限於生活或工作中必需的接觸,除一級親屬外無親密友人。
患者症狀至少符合上述項目中的三項,方可診斷為分裂型人格障礙。
【心理處方】
對分裂型人格障礙的治療目標是要糾正孤獨離群性、情感淡漠和與周圍環境的分離性。具體方法有以下幾種:
興趣培養法
興趣是指積極探究某種事物而給予優先注意的認識傾向,並具有向往的良好情感。因此興趣培養有助於克服興趣索然、情感淡漠的人格。具體做法如下:
(1)提高認知。要求本人有意識地分析自己,確定積極人生的理想追求目標。應使其懂得這樣一個道理:人生是一種情趣無窮的愉快旅程,每一個人都應該像一位情趣盎然的旅行家,像欣賞宇宙萬物那樣,每時每刻都在奇趣歡樂的道路上旅行,這樣才能充滿生活樂趣和前進的動力。
(2)社會實踐。要創造條件,有意識地接觸社會實際生活,擴大接受社會信息量,促使興趣多樣化。
(3)參加興趣小組活動。這是培養興趣的較好形式,內容有繪畫、歌詠、舞蹈、藝術、體育鍛煉、科技活動等。
自我調適法
分裂型人格常從童年期形成就維持一生,很少改變,而且各種表現比較穩定,不易發生衰退。迄今無特殊藥物治療這種病態人格。不過有分裂型人格的人智力尚屬良好,有的人還能獲得傑出成就,中外一些藝術家、哲學家和自然科學家也屬分裂型人格。因此,有這種人格症狀的人不要自卑,要勇於承認自己的人格缺陷,注意多與他人接觸,不要老是擔心會被人恥笑或誤解;要盡量輕鬆愉快地與人談話、交往,在與人交往中跟他人相互了解,爭取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幫助,用友誼來取代孤獨。別人由於你給予他的幫助而稱讚你,這是有助於幫助你擺脫和克服自卑、怯懦,增強成功感和自信心的。此外,必須摒棄遺傳決定論、女不如男和宿命論的觀點,努力實踐奮鬥,以勤補拙。要相信“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這句至理名言。隻要選準適合自己特長和條件的奮鬥方向,經過自己努力,一定能夠有所成就。
另外還可以通過飼養自己感興趣的小動物來激發生活的情趣,實現自我滿足感和改善其冷漠的心態。
3、如何祛除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affectionless personality disorder)也稱精神病態或社會病態、悖德性人格等。在人格障礙的各種類型中,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是心理學家和精神病學家所最為重視的。
【專家診斷】
根據犯罪學的研究,任何犯罪都有切實的利益目的:涉及財產的犯罪目的是錢財,性侵犯的犯罪目的是發泄性欲,情殺和仇殺的目的是緩解內心無法解開的情結。理智的罪犯就像精明的商人一樣,會計算犯罪的成本與收益。如果一個國家的法律對盜竊一隻襪子的竊賊判處死刑,那麼所有的小偷都會轉行成為詐騙犯。不過有一種人,他的犯罪似乎沒有什麼“犯罪動機”,恐怕連罪犯自己也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會幹出那些傷天害理的事情。
1835年,德國心理學家皮沙爾特(Prichard)首先提出了“悖德狂”(moral insanity)這一診斷名稱。指出患者出現本能欲望、興趣嗜好、性情脾氣、道德修養方麵的異常改變,但沒有智能、認識或推理能力方麵的障礙,也無妄想或幻覺。後來“悖德狂”這個名稱逐漸被“反社會型人格”所代替。反社會型人格引起的違法犯罪行為最多,同一性質的屢次犯罪,罪行特別殘酷或情節惡劣的犯人,其中30%~60%的人都屬於這種類型的人格障礙。其共同心理特征是:情緒的暴發性,行為的衝動性,對社會對他人冷酷、仇視、缺乏好感和同情心,缺乏責任感,缺乏羞愧悔改之心,不顧社會道德法律準則和一般公認的行為規範,經常發生反社會言行,不能從挫折與懲罰中吸取教訓,缺乏焦慮感和罪惡感。
反社會人格障礙患者,在童年時期就有所表現,如偷竊、任性、逃學、離家出走、積習不改、流浪和對一切權威的反抗行為;少年時期過早出現性行為或者性犯罪;常有酗酒和破壞公物、不遵守規章製度等不良習慣。
患者成年後工作表現差,對家庭不負責任,在外欠款不還,常犯規違法;反社會人格特征都是在青年早期就出現了,最晚不遲於25歲。30歲以後,大約有30%一40%的患者有緩解或明顯的改善。
在做出反社會型人格的診斷時,所要考慮的關鍵方麵是個人對自己的反社會行為的反應。在上述特征中,無責任感和無羞恥心特別重要。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患者即便在做了大多數人通常會感到可恥和罪惡的事後,在情感上也無反應。
根據精神病學家和心理學家研究的成果來看,產生反社會型人格的主要原因有:早年喪父喪母或者雙親離異、養子、先天體質異常、惡劣的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和不合理的社會製度的影響,以及中樞神經係統發育不成熟等。一般認為,家庭破裂、兒童被父母拋棄和受到忽視、從小缺乏父母親在生活上和情感上的照顧和愛護,是反社會型人格形成和發展的主要社會因素。兒童被父母拋棄和受到忽視包括兩種含義:其一,父母對孩子冷淡,情感疏遠,這就使兒童不可能發展人際之間的溫順、熱情和親密無間的關係。隨後兒童雖然形式上學習到了社會生活的某些要求,但對他人的情感移入得不到應有的發展。
心理學中所謂情感移人,其一,是指理解他人以及分擔他人心情的能力,或從思想情感上把自己納入他人的心境。其二,是指父母的行為或父母對孩子的要求缺乏一致性。父母表現得朝三暮四,賞罰無定規,使得孩子無所適從。由於經常缺乏可效法的榜樣,兒童就不可能發展具有明確的自我同一性。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患者對壞人和對同夥的引誘缺乏抵抗力、對過錯缺乏內在羞愧心理等現象,都是由於他人賞罰的不一致性,本人善惡價值的判斷自相矛盾所造成的;他們的衝動性和無法自製某些意願及欲望,都是由於家庭成員對於自己的行為無原則、不道德、缺乏控製等惡劣榜樣造成的。可見,反社會型人格的情緒不穩定、不負責任、撒謊欺騙,但又泰然而無動於衷的行為,都與家庭、社會環境有重要的關係。
【心理處方】
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是長期形成的產物,改變起來相當困難。因為多數患者不主動求治,所以一般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療效甚差。
反社會性人格障礙者在兒童、少年期一般都有品行障礙,因此,采取有效措施,預防和矯正兒童、少年的品行障礙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要注意進行道德情感的教育,尤其要進行責任感和義務感的教育,讓兒童知道自己作為一個人,不能光享受,還應履行義務和責任。
父母要注重自身的修養,為孩子樹立良好的道德榜樣,給他們創造一個健康的生活環境和學習環境。對兒童、少年的不良行為傾向,要及時進行教育、批評,將其消滅在萌芽狀態,切不可掉以輕心,甚至包庇縱容,以免釀成惡果。
4、如何矯正表演型人格障礙
表演型人格障礙是一種過分情感化和用誇張的言行吸引注意為主要特點的人格障礙。這類人感情多變、容易受別人的暗示影響,常希望領導和同事表揚和敬佩自己,願出風頭,積極參加各種人多的活動,常以外貌和言行的戲劇化來引人注意。他們常感情用事,用自己的好惡來判斷事物,喜歡幻想,言行與事實往往相差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