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如果對敵作戰時,有利的地形已被敵軍搶先一步占領又擺好了陣勢,我軍晚到一步就急急忙忙開戰,就會因為疲勞過度而被敵人所戰勝。正如兵法所說:“後期到達所處的戰場,由於急行軍再加剛進入陣地就慌張地應戰,這樣的軍隊肯定是疲勞不堪,隻會被動挨打的。”

西晉時期,大司空劉琨派遣將軍姬澹率兵十餘萬進討石勒。石勒率兵抵抗,有人勸諫:“姬澹兵馬精銳眾多,難以與他抗衡,應當挖深溝築高牆挫傷敵軍的銳氣,從而促使雙方攻守形勢發生質的變化,一定能獲得全勝。”但石勒駁斥說:“姬澹部隊從遠處而來,已經精疲力竭,是一群烏合之眾,他們號令不一致,可以一戰取勝,說什麼精銳眾多!現在敵人已經來到眼前,怎麼可以放棄這個擊敵的好機會呢?況且大軍已經開始了行動,又怎麼容易中途退回!倘若姬澹乘我們退還之機而進攻我們,我們將自顧不暇,哪裏還能深挖溝築高牆呢!你的這個建議就是人們所說的不戰而自取滅亡的道理。”石勒說完便把勸諫的人殺了,然後派遣孔萇為前鋒都督,下令全軍行動遲疑者一律處斬。於是在山上設置了疑兵迷惑敵人,派兩股部隊埋伏。石勒親率騎兵正麵迎戰姬澹軍,剛一交戰便假裝兵敗而後退。不知是計的姬澹命令全軍隨後猛追,此時石勒的伏兵突然衝出,前後夾擊,猝不及防的姬澹軍大敗而逃。

石勒

石勒,字世龍,原名匐勒,上黨武鄉(今山西榆社北)人,羯族,十六國時期後趙建立者,319年—333年在位。他的身份從奴隸到皇帝,是整個世界曆史上的唯一一人。諡號明帝,廟號太祖。

56.佚戰

【題解】

劉伯溫認為,與敵軍交戰取勝後不可驕傲自滿放鬆警惕,而應當繼續提高警戒以防止敵人發起突然進攻,這樣才能保持不敗,否則,定會為敵軍所偷襲。戰國末期,秦國名將王翦平楚之戰,就是因為時刻保持警惕,防備敵軍突然襲擊,養精蓄銳而最終取得勝利的。

【原文】

凡與敵戰,不可恃己勝而放佚【1】,當益加嚴厲以待敵,佚而猶勞。法曰:“有備無患。”【2】

秦王翦【3】將兵六十萬代李信【4】擊荊,荊聞王翦益軍【5】而來,乃悉國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堅壁而守之。不肯戰。荊兵數出挑戰,終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飲食撫循之,親與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問:“軍中戲【6】乎?”對曰:“方投石超距。”於是,王翦曰:“士卒可用【7】。”荊兵數挑戰而秦不出,乃引而東。翦因舉兵追之,令壯士擊,大破荊軍。【8】

【注釋】

【1】放佚:放鬆警惕。

【2】有備無患:語出《左傳·襄公十一年》。

【3】王翦:戰國時秦國將領,封武成侯。

【4】李信:戰國時秦國將領,曾領兵擊敗燕國軍隊,俘虜燕太子丹。

【5】益軍:擴充兵力。

【6】戲:遊戲活動。

【7】可用:可以派上用場。

【8】戰例出自《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譯文】

與敵軍展開交戰,不可依仗我方取得了勝利,就驕傲自滿以至放鬆警惕,應當越發提高警戒以防止敵人發起突然進攻,要做到在安逸的條件下,仍要不怕勞苦常備不懈。正如兵法所說:“有了持久不懈的戰爭準備,就能避免意外的失敗。”

戰國時期,秦國將領王翦奉命取代李信率領六十萬大軍去討伐楚國。楚國獲悉王翦擴充了兵力來進犯,於是調集全國的軍隊去對抗秦軍。王翦率軍到達後,修築營壘固守而不出兵作戰。楚軍頻繁出兵挑戰,秦軍始終不出兵應戰。而王翦天天讓士卒休養、洗浴,並讓士兵吃得非常好,問寒問暖非常關心體貼他們,並且同士卒在一塊吃飯。這樣過了很久之後,王翦派人問軍中士兵:“軍營中有遊戲活動嗎?”回報說:“正在比賽投石頭和跳障礙。”王翦於是高興地說:“士卒現在可以派上用場了。”楚軍見屢次出兵挑戰而秦軍並不出兵應戰,就引領軍隊向東撤退。王翦乘此良機指揮全軍追擊,命令壯士奮勇追殺,結果大敗楚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