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挑戰

【題解】

劉伯溫認為,與敵軍作戰時,如果敵方固守不出,便可以派出騎兵進行挑戰,並把敵軍引入已設好的埋伏圈,這樣,敵人便可以被打敗。十六國時,後秦將領姚襄被苻黃眉的大軍擊敗,就是因為姚襄被前來挑戰的騎兵激怒而率兵出戰,結果中了埋伏,姚襄也被殺身亡。這是典型的以“挑戰”之法誘殲敵人的戰例。

【原文】

凡與敵戰,營壘相遠,勢力相均,可輕騎挑攻之,伏兵以待之,其軍可破。若敵用此謀,我不可以全氣【1】擊之。法曰:“遠而挑戰,欲人之進也。”【2】

十六國【3】,姚襄【4】據黃落,苻生遣將苻黃眉、鄧羌等率步騎討襄。襄深溝高壘,固守不戰。鄧羌曰:“襄性剛愎,易以撓動【5】。若長驅一行,直壓其壘,襄必忿而出戰,可一戰而擒也。”黃眉從之,遣羌率騎三千軍於壘門,襄怒,盡銳出戰【6】。羌偽不勝,率騎而退,襄追之於三原【7】,羌回拒襄,而黃眉至,大戰,斬之,俘其眾。【8】

【注釋】

【1】全氣:指全部的兵力。

【2】遠而挑戰,欲人之進也:語出《孫子兵法·行軍篇》。

【3】十六國:西晉末年,各少數民族的上層人物乘各族人民起義之機,紛紛起兵建立政權,從西晉惠帝到北魏太武帝時,各族統治者先後在北方和巴蜀建立建立的十六個政權,史稱“十六國時期”。

【4】姚襄:羌族首領姚弋仲的第五子。

【5】易以撓動:容易被挑動。

【6】盡銳出戰:率領全部精銳部隊出戰。

【7】三原:地名,在今陝西淳化東北。

【8】戰例出自《晉書·苻生記》。

【譯文】

與敵軍作戰,在雙方的營壘相距較遠,兵力又勢均力敵的情況下,可以先派遣小股輕裝騎兵前往敵營挑戰,並在路上設伏兵,等待敵人來戰而襲擊他們。這樣,敵人便可以被打敗。假如敵人也使用這種計謀引誘我時,我軍不要出動全部的兵力去追擊。正如兵法所說:“敵人離我很遠而又來挑戰的,是誘我上當出戰相機消滅我軍。”

東晉十六國時,後秦將領姚襄占據黃落鎮,前秦帝苻生派遣苻黃眉、鄧羌等將率領步騎兵去討伐姚裹。姚裹憑據深挖溝高築壘固守而死不出戰。鄧羌便想出一個計策向苻黃眉建議說:“姚裹性情倔強固執、傲慢自負,容易被挑動。我們如果派一小股兵力長驅直入,緊逼其營壘前,姚裹必定憤然而起傾全城精銳部隊而應戰,這樣便可一戰而把姚裹活活捉住。”苻黃眉聽從了鄧羌的這個妙計。於是,就派鄧羌率領三千騎兵靠近姚襄軍營門前駐紮下。姚襄一看果然大怒,率領全部精銳部隊出營大戰。鄧羌偽裝大敗而帶領騎兵故做慌慌張張地後撤,姚襄揮軍奮力緊追,一直追到三原,這時鄧羌突然回軍大打阻擊戰,就在這個時候苻黃眉率領的大軍也趕到戰場。雙方展開激戰,姚襄終被斬殺,他的部隊全部被俘。

62.致戰

【題解】

劉伯溫認為,“致人而不致於人”,這是普遍的戰爭規律。在交戰中,要盡量讓敵方處於不利地位,而我方占據優勢,保持戰爭的主動權,則一定能夠戰勝敵軍。東漢初年,大將耿弁平定割據濟南郡地的張步。耿弁根據實際敵情,采取佯攻巨裏以調動費邑來巨裏救援的戰法,並用假情報欺騙和迷惑敵人。在占據有利地形的優勢下,揮軍“乘高合戰”,一舉殲滅了費邑軍隊,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原文】

凡致敵來戰,則彼勢常虛;不能赴戰,則我勢常實。多方【1】以致敵之來,我據便地而待之,無有不勝。法曰:“致人而不致於人。”【2】

後漢建武五年,光武【3】詔耿棄【4】,悉收集降附【5】,結部曲【6】,置將吏,棄帥騎都尉劉歆、泰山太守陳俊將兵而東。張步聞之,使其將費邑軍曆下。又令兵屯祝阿,別於泰山、鍾城列營數十以待之。棄渡河先擊祝阿,拔之,故開圍一角,令其眾得奔歸鍾城。人聞祝阿已潰,大恐,遂空壁亡去【7】。費邑分兵遣其弟費敢守巨裏,棄進兵先脅巨裏,嚴令軍中趣修攻具【8】,後三日悉力攻巨裏城。陰緩生口【9】亡歸,以棄期告邑。邑至日果自將精兵來救。棄謂諸將日:“吾所以修攻具者。欲誘致之耳。野兵不擊,何以城為?”則分兵守巨裏,自帥精銳上岡阪【10】,乘高合戰,大破之,斬邑。既而取首級以示巨裏,城中懼,費敢亡歸張步。棄悉收其積聚,縱兵攻諸未下者,平四十餘營,遂定濟南。【11】

【注釋】

【1】多方:用多種方法。

【2】致人而不致於人:語出《孫子兵法·虛實篇》。

【3】光武:東漢光武帝劉秀。

【4】耿弁:東漢大將,封好弁侯。

【5】收集降附:意思是將投降的士卒全部收編。

【6】部曲:古代軍隊編製。

【7】空壁亡去:丟下空城全部逃跑。

【8】趣修攻具:趕快修造攻城器械。

【9】生口:指俘虜。

【10】岡阪:製高點。

【11】戰例出自《後漢書·耿弁傳》。

【譯文】

如能誘使敵軍不顧路遠前來與我方交戰,就會使敵人處於劣勢、被動挨打的地位。如果我軍不為敵軍誘惑或誤導去應戰,我軍就會保持優勢、主動有利的地位。與敵交戰時,要常常用多種方法誘使敵人來戰,我軍以占據有利地形條件去對付敵人,這樣就一定勝利。正如兵法所說:“作戰時要能夠按我方意圖把敵人調動來或牽製去而我方卻不受敵人所調動或牽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