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初年,謀士酈食其奉劉邦之命去勸降齊國,齊王答應歸順了漢廷。齊王田廣每天與酈食其飲酒作樂,撤除了對漢軍的防備力量。這時謀士蒯通建議韓信乘齊國守備鬆懈之機出兵進攻它;韓信於是率軍渡過黃河,襲破了齊國。齊王田廣認為是酈食其出賣了自己,便把他活活煮死了,然後逃往高密,請求楚國救援。楚王於是派遣龍且率兵援救齊國。楚軍中有人勸龍且說:“漢軍遠離本國而來一定會全力作戰,銳不可擋,齊、兩軍隊是在自己國內打仗,士卒由於戀家容易逃散。所以不如深溝高堅守不戰。讓齊王派親信大臣去招撫淪陷的城邑中的人。那些人知道齊王還活著,楚軍又來援救,就一定會背叛漢軍。漢軍在別國土地上作戰,一定會缺少糧草,這樣,我軍就可以不戰而勝。”但龍且非常自負地說:“我深知韓信的為人,他很容易對付。如今我們來救齊國不戰而使韓信投降,我還有什麼功勞?與他交戰我也能勝他,齊國的一半土地也可以得到了。”於是,龍且率軍進攻,與漢軍相隔濰水而擺開了陣勢,準備過河去。韓信得知齊楚聯軍已來,就連夜派人用大批沙袋堵塞了濰水上遊,第二天清晨又親率部分兵力渡河襲擊龍且軍隊而假裝打敗逃回。龍且高興地說:“我本來就知道韓信是個膽小的懦夫。”於是渡河追擊漢軍。韓信立即派人掘開濰水上遊的沙袋,滔滔不絕的河水頓時滾滾而來。此時,龍且的部隊還有大半的士兵沒有渡過濰水,韓信立即向楚軍反擊,殺死了龍且。滯留濰水東岸的龍且部隊四處逃散,齊王田廣也逃跑了。韓信乘勝追擊到城陽,活捉了齊王田廣,俘獲了全部楚軍,平定了齊國。
龍且
龍且(ju),生卒年不詳,是項羽手下第一猛將,與季布、鍾離昧、英布、虞子期為楚軍五大將,官拜西楚國大司馬。龍且自幼與項羽一起長大,情若兄弟。隨項羽叔父項梁起義,每戰皆親身奮戰殺敵,深得項羽信任。
酈食其
酈食其(yi ji)(?—前203年),秦朝陳留縣高陽鄉(陳留,今河南開封市開封縣東南。高陽,今河南開封杞縣西南)人。少年時就嗜好飲酒,常混跡於酒肆中,自稱為高陽酒徒。
66.火戰
【題解】
劉伯溫認為,與敵軍作戰中,如果有條件對敵方實施火攻,則應抓住時機用火攻戰術攻擊敵人,則敵軍必敗無疑。公元184年,東漢左中郎將黃甫嵩將黃巾軍波才所部擊敗的長社之戰,就是運用火攻獲得勝利的典型戰例。
【原文】
凡戰,若敵人居近草莽【1】,營舍茅竹,積芻聚糧,天時燥旱,因風縱火以焚之,選精兵以擊之,其軍可破。法曰:“行火必有因。”【2】
漢靈帝【3】中平元年,皇甫嵩討黃巾【4】,漢將朱偶與賊波才【5】戰,敗,賊遂圍嵩於長社【6】。賊依草結營【7】,會【8】大風。嵩敕軍束苣乘城,使銳卒間出圍外,縱火大呼,城上舉燎應之,嵩因鼓而奔其陣,賊驚亂奔走。會帝遣曹操將兵適至【9】,合戰大破之,斬首數萬級。【10】
【注釋】
【1】草莽:草木叢生的地帶。
【2】行火必有因:語出《孫子兵法·火攻篇》。
【3】漢靈帝:指東漢皇帝劉宏。
【4】黃巾:東漢末年農民起義軍,以黃巾裹頭,故稱“黃巾軍”。
【5】波才:黃巾起義軍一支部隊的首領。
【6】長社:地名,今河南長葛東北。
【7】依草結營:在靠近草木叢生的地帶安營紮寨。
【8】會:正值,正趕上。
【9】適至:恰好趕到。
【10】戰例出自《後漢書·皇甫嵩朱偶列傳》。
【譯文】
與敵軍作戰中,如果敵軍駐紮在靠近草木叢生的地帶,其營舍是用茅草和竹子搭蓋而成,又囤積了大批糧草,又遇到天氣燥熱幹旱,就可借助風力去放火把它燒毀,與此同時選派精銳士兵去進攻敵軍。這樣,敵軍必敗無疑。正如兵法所說:“對敵軍實施火攻,必須有一定的客觀條件。”
東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左中郎將皇甫嵩去征討黃巾。右中郎將朱偶與黃巾軍首領波才所部交戰失敗,波才遂乘勝揮軍包圍了據守長社的皇甫嵩,在靠近草木叢生的地帶安營紮寨。這時,正值刮大風,皇甫嵩便命令部隊紮好火把登上城牆,又派精銳士卒衝出包圍圈,到城外黃巾軍營去放火並狂呼亂叫,城上的漢軍則舉起點燃的火把遙相呼應與之,皇甫嵩乘機擂鼓助威,率軍出城直奔波才的陣營衝殺過去,波才軍猝不及防,驚慌四散。此時,漢靈帝所派曹操援兵恰好趕到,與皇甫嵩、朱偶所部合力奮戰,大敗波才,擊斬黃巾軍幾萬人,大獲全勝。
皇甫嵩
皇甫嵩(?—195年),字義真,安定朝那(今甘肅鎮原東南)人,東漢末期名將。靈帝時為北地太守,黃巾起義爆發時任左中郎將,與朱偶率軍鎮壓起義軍,後官至太尉,封槐裏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