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認為,攻城作戰“兵貴神速”,對於兵少糧多的敵軍,如果其有援兵來救,就應趕在對方援兵來之前決戰,以求速勝。三國時期魏將司馬懿圍攻剿滅孟達兵叛的上庸之戰,僅十六天就迫使孟達部下斬殺孟達而開城投降,就是一個典型的速戰速決的成功戰例。

【原文】

凡攻城圍邑,若敵糧多人少,外有救援,可以速攻,則勝。法曰:“兵貴拙速。”【1】

三國蜀將孟達降魏,遂領新城太守,未幾,複連吳附蜀以叛魏。司馬懿潛軍進討,諸將言達與蜀交結,宜觀望【2】而後可。懿曰:“達無信義,此其相疑之時。當及其未定,促【3】而決之。”乃倍道兼行,八日至其城下。吳、蜀各遣將救達,懿乃分兵拒之。初,達與諸葛亮書曰:“宛【4】去洛八百裏,去吾一千二百裏,聞吾舉事,表上天子,比相往反時,一月間也,則吾城已固,諸將足辦。吾所在深險。司馬公必不自來;諸將來,吾無患矣。”及兵到,達又告亮曰:“吾舉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上庸【5】城三麵阻水。達於外為木柵以自固。懿渡水,破其柵,直造城下【6】,八道【7】攻之。旬有六日,李輔等斬達首。開門以降。【8】

【注釋】

【1】兵貴拙速:語出《孫子兵法·作戰篇》。

【2】觀望:觀察形勢。

【3】促:急速,盡快。

【4】宛:宛縣,今河南南陽。

【5】上庸:地名,今湖北竹山西南。

【6】直造城下:一直攻到城下。

【7】八道:分兵八路。

【8】戰例出自《晉書·宣帝紀》。

【譯文】

攻城作戰,如果守城的敵軍糧多兵少,而且有援兵前來救助,要采取快速進攻展開決戰,就樣就能取得勝利。正如兵法所說:“用兵最為寶貴的是,不怕指揮笨拙,但一定要速戰速決。”

三國時期,蜀國將領孟達,投降了魏國被任命為新城太守,率兵駐紮在上庸城。但不久,他又聯吳附蜀背叛了魏國。魏將司馬懿偷偷發兵討伐孟達。當時,許多將領都說孟達與蜀國勾結,此時應當先觀察形勢再采取行動。司馬懿說:“孟達是個不守信用的人,現在正是他與吳、蜀之間互相猜疑的時候,應當趁其猶豫不定時,盡快把他擊敗。”於是就親率大軍日夜兼程,八天就抵達孟達占據的上庸城下。此時,吳、蜀兩國分別派兵前來援救孟達。司馬懿也分別派兵阻擊救兵。孟達在叛魏之初,曾給蜀相諸葛亮寫信說:“宛城離洛陽八百裏,距我這裏一千二百裏。駐守宛城的司馬懿知道我起兵後,必先通報洛陽的魏明帝,等皇帝批複回來時,就將一個月時間了。到了那時,我的城防已經修築加固,軍隊都已部署妥當。我軍的駐地險要,司馬懿絕不會親自前來,如果其他將領來進攻,我就沒有什麼擔心的了。”但當司馬懿率兵來到之後,孟達又報告諸葛亮說:“我起兵僅僅八天,司馬懿就率兵來到我的城下,他怎麼這樣神速啊!”上庸城三麵被水包圍,地勢險要,孟達在城外安置木柵以加強防守。司馬懿揮軍渡過河,破毀木柵,一直攻到城下,然後分兵八路攻城。十六天後,孟達的部將李輔等人便殺死孟達,打開城門投降了司馬懿。

司馬懿

孫權評司馬懿日:司馬公善用兵,變化若神,所向無前。曹操評司馬懿日: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

武侯祠

成都武侯祠,是中國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廟,始建於公元223年修建劉備陵寢時,一千多年來幾經毀損,屢有變遷。武侯祠(指諸葛亮的專祠)建於唐以前,初與祭祀劉備(漢昭烈帝)的昭烈廟相鄰,明朝初年重建時將武侯祠並入了“漢昭烈廟”,形成現存武侯祠君臣合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