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分戰
【題解】
劉伯溫認為,與敵軍交戰時,如果敵寡我眾,則可以分兵擊敵。善於使用分兵擊敵,則可以前後夾擊敵軍,贏得戰爭勝利;不善於使用分兵擊敵,則會束縛自己的軍隊,麵臨失敗的危險。南朝梁將陳霸先平定侯景叛亂之戰,就是運用分兵擊敵作戰指導原則的成功戰例。
【原文】
凡與敵戰,若我眾敵寡,當擇平易寬廣之地以勝之。若五倍於敵,則三術為正【1】,二術為奇【2】三倍於敵,二米為正,一術為奇。所謂一以當其前,一以攻其後。法曰:“分不分為縻軍。”【3】
梁將陳霸先、王僧辯討侯景。軍於張公洲【4】。高旗巨艦,截江蔽空【5】,乘潮順流。景登石頭【6】,望之不悅,曰:“彼軍士有如是之氣,不可易【7】也。”帥鐵騎萬人,鳴鼓而前。霸先謂僧辯曰:“善用兵者,如常山之蛇,首尾相應。賊今送死,欲為一戰。我眾彼寡,宜分其勢【8】。”僧辯從之,以勁弩當其前,輕銳蹂【9】其後,大陣:中其中。景遂大潰,棄城而走。【10】
【注釋】
【1】三術為正:以三倍的兵力正麵進攻敵人。
【2】二術為奇:以二倍的兵力為“奇兵”進攻敵人側後方。
【3】分不分為縻軍:語出《李衛公問對》。
【4】張公洲:指長江中的小洲,位於今南京西南。
【5】截江蔽空:橫斷江麵,遮蔽天日。
【6】石頭:指石頭城,故址在今南京市清涼山。
【7】不可易:不容易對付。
【8】宜分其勢:應兵分兩路痛擊敵人。
【9】蹂(r6u):踐踏。
【10】戰例出自《陳書·高祖本紀》。
【譯文】
與敵軍交戰時,如果我軍兵力多而敵軍兵力少時,應當選擇平坦開闊之地為戰場以戰勝敵人。如果我方兵力是敵人的五倍時,就要分兵以三倍的兵力正麵進攻敵人。以二倍的兵力為“奇兵”進攻敵人側後方;如果兵力對比我三倍於敵時,就要分兵以二倍的兵力正麵進攻敵人,以一倍的兵力為“奇兵”進攻敵人側後方。這種分兵襲擊敵軍的作戰方法,就是通常所說的,以主要兵力行正麵進攻,以部分兵力行側後方襲擊的前後夾擊的戰法。正如兵法所說:“應當分散使用兵力時而不及時分兵,就成為捆綁自己限製自己而沒有作戰能力的軍隊了。”
南北朝時期,梁將陳霸先和王僧辯率軍討伐叛軍侯景,一直追至張公洲。梁軍戰艦雄偉眾多,上懸旌旗迎風飄揚,橫斷江麵,遮蔽天日,浩浩蕩蕩,順江而下。侯景登上石頭城,望見梁軍如此浩大的軍威,很不高興地說:“敵軍有這樣氣勢,可不容易對付啊。”於是,侯景親率騎兵一萬人,擂動戰鼓,前去迎戰。陳霸先對王僧辯說:“善於用兵的人,能把部隊指揮得如同常山之蛇那樣,首尾可以相互自如接應。敵人是來送死了,想拚命一戰。現在我軍比敵軍多了很多,我們應兵分兩路去狠狠痛擊敵人。”王僧辯聽從了陳霸先的意見。梁軍以配有強弓硬弩兵器的部隊正麵迎戰敵人,另派以輕裝精銳騎兵襲擊敵人的後方,再以主力部隊直搗敵軍中央,兩麵夾擊,把叛軍打得大敗,侯景不得不棄城逃命。
弩
弩也被稱作“窩弓”、“十字弓”,古代用來射箭的一種兵器,它是一種裝有臂的弓,主要由弩臂、弩弓、弓弦和弩機等部分組成。雖然弩的裝填時間比弓長很多,但是它比弓的射程更遠,殺傷力更強,命中率更高,對使用者的要求也比較低,是古代一種大威力的遠距離殺傷武器。
陳霸先
陳霸先(503年—559年),字興國,南朝陳吳興下若裏(今浙江省長興縣)人。初仕梁,曾輔佐王僧辯討平侯景之亂。天成元年(555年),殺僧辯,立敬帝,自為相國,封陳王,敗北齊,排僧辯餘黨,受百姓所擁戴,後受禪為帝,國號陳,都建業。在位三年,諡武,廟號高祖。
維衛尊佛像(南朝)
維衛尊佛像,通高60厘米,底寬38×35厘米。像結跏趺坐,頂螺髻,薄唇隆準,兩耳耷肩,顏容慈藹,作禪定印,著通身垂式袈裟,衣紋輕柔。背有銘文,正書陰刻:“齊永明六年(488年)太歲戊辰於吳郡敬造維衛尊佛”18字,刻字甚工。維衛佛為小乘佛教供奉的七佛之首,國家二級文物。
72.合戰
【題解】
劉伯溫認為,在與敵軍交戰時,我方兵力集中就會擁有戰爭主動權,從而為勝利創造條件。不管我軍是進攻還是防守,兵力的集中都是不可缺少的。唐朝的王忠嗣擊敗吐蕃的新城之戰,就是運用“集中兵力”的“合戰”獲得勝利的典型戰例。
【原文】
凡兵散則勢弱,聚則勢強,兵家之常情也。若我兵分屯數處,敵若以眾攻我,當合軍以擊之。法曰:“聚不聚為孤旅。”【1】
開元【2】時,吐蕃入寇,報新城【3】之役,晨壓官軍【4】,眾寡不敵,師人皆懼焉。王忠嗣【5】策馬而進,左右馳突,如此無不辟易【6】,出而複合,殺數百人。賊眾遂亂。三軍翼而擊之,吐蕃大敗。【7】
【注釋】
【1】聚不聚為孤旅:語出《李衛公問對》。
【2】開元:唐玄宗的年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