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秦王李世民率軍討伐割據隴西而的薛仁杲。固守折墌城的薛仁杲派部將宗羅喉領兵抵抗,在淺水原被唐軍打得大敗而逃。李世民親率騎兵跟蹤追擊,一直追到折瓊城,將薛仁杲包圍起來。薛仁杲的部將多數是在臨陣交戰時而投降李世民的,這時提出回城裏取馬,李世民同意。不一會,他們都各自騎著馬回來了。李世民通過降將而了解薛仁杲的軍隊虛實情況,於是,一麵命令部隊迅速跟進,四麵包圍了折墌城;一麵派遣能言善辯之士入城勸降,說明福禍利害,薛仁杲終於開城投降。勝利後,眾將領都來向李世民祝賀,並詢問道:“大王您在大破宗羅喉軍之後,舍棄步兵,又不帶攻城器械,率騎兵直逼折墌城下。大家都懷疑不能破城,但最終競攻下來了。這是什麼原因呀?”李世民解釋說:“這是隨機應變的辦法,迫使敵人無計可施,因此戰勝了敵人。況且,宗羅喉所率領的將士都是隴西地區的人,我軍雖然擊敗了他們,然而殺死俘獲的不多。如果不緊追的話,潰敗的敵人都會逃入折墌城,薛仁杲把他們集中起來加以安撫整編,我們就不容易戰勝他們了;如果緊追不舍,敗兵就會流散於隴西各地,這樣折城中自然空虛了。麵對此種形勢,薛仁杲已經嚇破了膽,沒有時間另謀對策了,他害怕我軍的強大,隻好投降了。”

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晚年著《帝範》一書以教戒太子,其中總結了他一生的政治經驗,也對自己的功過進行了評述。

76.歸戰

【題解】

劉伯溫認為,與敵軍相互攻戰時,如果敵軍突然主動撤退,則不可輕易出兵追擊,必須查明其撤退的原因,方可決定是否追擊。東漢建安三年,曹操率軍圍攻張繡於穰城,不久曹操軍至安眾,前後受敵。在此情況下,曹操巧施計謀,假裝撤退,並設伏兵以待張繡來追。張繡不查明真實情況就率全部兵馬追來,結果曹操揮軍配合伏兵夾擊,大敗張繡軍隊。

【原文】

凡與敵相攻,若敵無故退歸,必須審察,果力疲糧竭,可選輕銳躡之。若是歸師,則不可遏也。法日:“歸師勿遏。”【1】

漢獻帝建安三年,曹操圍張繡於穰【2】。劉表遣兵救之,繡欲安眾【3】守險,以絕軍後。操軍不得進,前後受敵,夜乃鑿險(為地道)偽遁【4】,伏兵以待。繡悉兵來追,操縱奇兵(步騎)夾攻,大敗之。謂荀彧【5】曰:“虜遏我歸師,而與吾死地(戰),吾是以(知)勝矣。”【6】

【注釋】

【1】歸師勿遏:語出《孫子兵法·軍爭篇》。

【2】穰:縣名,故址在今河南鄧縣東南。

【3】安眾:縣名,故址在今河南鄧縣東北。

【4】偽遁:偽裝成逃走的樣子。

【5】荀彧:曹操的謀士。

【6】戰例出自《三國誌·魏書·武帝紀》。

【譯文】

與敵軍相互攻戰,如果敵軍在沒有任何原因的情況下突然撤退了,就必須認真查明其原因。敵軍確實因軍力衰竭或者糧食斷絕而撤退,我方就可以選派輕裝精銳部隊跟蹤追擊。如果敵軍是為了保存實力實施戰略性撤離或回歸,那麼,就不要輕率地去攔截。正如兵法所說:“對於撤退歸去的敵軍不要去攔截。”

東漢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率軍討伐據守穰城的張繡。荊州牧劉表派兵增援張繡。張繡占有安眾險要地勢,切斷了曹操軍隊的後路。曹操部隊無法前進,前後受敵軍的夾擊。曹操於是乘夜在險要地方開鑿地道偽裝成逃走的樣子,卻暗設伏兵以等待敵人。等張繡率領全部兵力追到這裏,曹操立即揮縱伏兵與步騎主力實施夾擊,一舉大敗張繡軍。事後,謀士荀或問曹操此戰獲勝原因時,曹操對他說:“敵人企圖切斷我軍退歸之路,將我們置於死地,陷於絕境的我軍士兵隻有奮勇殺敵了,所以我知道是能夠取得勝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