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兵深入到敵境作戰時,如果敵軍堅守軍營而不同我交戰,企圖拖垮我軍,對此我軍應攻擊敵軍要害。攻打敵軍的國君所在之地,搗毀敵軍的後方老巢,阻截敵軍退路,切斷敵軍糧道,迫使敵人不得不離開敵軍固守的營壘而應戰,我軍乘機以精銳部隊猛烈進擊他們,就可以把敵軍打敗。正如兵法所說:“所以我軍要想交戰,哪怕敵軍有高壘深溝固守,也不得不出來與我軍交戰的原因,是因為我軍攻擊了他們非救援不可的要害之處。”

三國魏明帝景初二年(公元238年),魏明帝曹睿把太尉司馬懿從長安召回京師洛陽,命他前往遼東征討公孫淵。魏明帝問道:“要去四千裏外遠征作戰,雖說要靠謀略取勝,但也要有足夠的兵力才行,你不必過於考慮軍費開支。據你推測,公孫淵將采取什麼樣的計謀來對付你?”司馬懿回答說:“放棄城邑而預先逃跑,這是上策;憑借遼水以對抗我軍,這是中策;坐守裹平一味防禦,他將會成為俘虜,這是最下策。”明帝問:“這三種計策,他將會用哪一種呢?”司馬懿答道:“隻有智慧高超的人才能知己知彼,並能事先作出正確取舍,而這可不是公孫淵所能做到的。”明帝又問:“此次出征來回能用多少天?”司馬懿回答說:“去時行軍一百天,回來路上一百天,進攻作戰一百天,用六十天進行休整。這樣,一年時間足夠了。”於是,司馬懿率軍向遼東進發。公孫淵派遣部將率領數萬騎兵駐紮遼隧,修築環形戰壕二十多裏,以此抵禦司馬懿進攻。魏軍諸將都想立即發起進攻,但司馬懿卻說:“這是敵人想把我軍拖住和拖垮,進攻它正好中他們的奸計。這正是王邑恥於放棄堅城昆陽堅持強攻硬打而遭受失敗的原因,我們不可再犯同樣的錯誤。敵人把絕大兵力都集中在這裏,公孫淵的老巢必定空虛,我軍如果直搗他們的老巢襄平,出乎敵人的意料,打敗公孫淵是必定無疑的。”於是,便命令魏軍多插旗幟,裝成要攻打敵軍陣地南端的樣子,將敵軍的全部精銳吸引過去。這時,司馬懿暗地裏卻率領大軍偷偷越過遼隧向北挺進,甩掉眼前敵人不打而直趨襄平,一路打敗敵將的攔截,順利地包圍了裹平。眾將請求迅速攻城,但司馬懿又不同意。隨軍將領陳珪疑惑地說:“以前您率軍攻打上庸時,隻用了五天就破城而入殺了孟達。如今千裏迢迢而來,卻變得不緊不慢起來,對此,我實在有些迷惑不解。”司馬懿解釋說:“上庸之戰,孟達兵少而糧多,夠吃一年,我軍的人數是孟達軍的四倍,但帶的糧食則不夠一個月用,以有一個月存糧與有一年存糧來相比較,怎麼可不速戰速決?當時用四倍於敵的兵力進行攻擊敵人,即使損失一半兵力而戰勝了敵人,還是應當進攻的,因為那時不是計較人員傷亡,而是從計較糧食多少來決定是否作戰的。如今是敵眾我寡、敵饑我飽,加之大雨下個不停,攻城器械又沒有準備好,急忙進攻又有什麼用呢?我軍從京師洛陽出發,我所擔心的不是敵人向我軍進攻,而是害怕敵人不戰而逃。現在敵人的糧食快吃完了,而我軍對敵尚未形成包圍;如果現在去掠奪敵軍牛馬、抄沒柴草,那麼,這就等於將敵軍趕跑。兵不厭詐,善於因敵情的變化去製敵取勝。敵人憑借兵多勢眾,雖然已處於饑餓難忍,但卻仍然不肯投降。對於此種敵人,我們應當偽裝成無能為力的樣子穩住它。如果我們貪求小利而把他們驚散,這不是好的謀略。”不久,雨過天晴,司馬懿令部隊製作攻城器械,並迅速發起進攻,箭飛如雨,攻勢非常猛烈。城中糧食很快吃光了,甚至發生人吃人的現象。公孫淵便派部將王建、柳甫出城乞降,請求解除對裹平城的圍困,並說公孫淵君臣一定自縛前來請罪。但司馬懿沒有答應,並將王、柳二將殺掉。公孫淵便突圍而逃;司馬懿揮軍緊追,趕到梁水岸邊將公孫淵斬殺。遼東地區完全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