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聲戰

【題解】

劉伯溫認為,對敵作戰,要善於使用“聲戰”,即虛張聲勢的戰法。此法使用正確,則可以引誘敵人上當,達到出其不意進攻敵人的效果,進而獲得勝利。東漢建武五年,漢將耿弁擊敗張步攻克西安之戰,就是巧妙運用“聲東擊西”戰法的典型戰例。

【原文】

凡戰,所謂聲者,張虛聲【1】也。聲東而擊西,聲彼而擊此,使敵人不知其所備,則我所攻者,乃敵人所不守也。法曰:“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2】

後漢建武五年,耿棄與張步相拒,步使其弟藍將精兵二萬守西安【3】,諸郡太守合萬餘人守臨淄,相去四十餘裏。棄進兵畫中,居二城之間。棄視西安城小而堅。且藍兵又精:臨淄雖大而易攻,乃敕諸將會,俟五日攻西安。藍聞之,日夜為備。至期,棄敕諸將夜半皆蓐食【4】,會明至臨淄。護軍荀梁等爭之,以為宜速攻西安。棄日:“西安聞吾欲攻之,日夜備守:臨淄出其不意,至必驚擾,攻之則一日可拔。拔臨淄則西安孤,張藍與步隔絕,必複亡去,所謂擊一而得二者也。若(先)攻西安,不卒下,頓兵堅城。死傷必多。縱能拔之,藍帥兵奔還臨淄,並兵合勢,觀人虛實【5】,吾深入敵地,後無轉【6】,旬日之間,不戰而困。諸君之言,未見其宜。”遂攻臨淄。半日拔之,入據其城。張藍聞之,果將兵亡去。【7】

【注釋】

【1】虛聲:不實的消息。

【2】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語出《孫子兵法·虛實篇》。

【3】西安:縣名,故址在今山東桓台北。

【4】蓐食:意思是讓士卒飽餐。

【5】觀人虛實:觀察分析敵我雙方利害短長。

【6】轉輸:指軍需運輸。

【7】戰例出自《後漢書·耿弁傳》。

【譯文】

戰爭中所說的“聲戰”,就是一種虛張聲勢的戰法。說是要打東邊而實際是想攻其西,說是要打彼處而實際卻是攻此處。這樣,使得敵人不知道該在哪裏防守;而我軍最後真要進攻的地方,恰好是敵人沒有防備的地方。正如兵法所說:“善於指揮進攻作戰的將領,能使得敵人不知道該在哪裏防守。”

東漢建武五年(公元29年),大將耿弁率軍前去攻打據守在劇縣的張步。張步命令弟弟張藍率領精壯士兵二萬人駐守西安,同時並命令其所轄諸郡太守合兵一萬餘人駐守臨淄,兩軍相距四十多裏。此時耿弁率軍已占據了畫中,此處恰好位於西安與臨淄兩城之間。耿弁已偵察曉得西安城雖小但比較堅固,而且有張藍精銳部隊在那防守;臨淄城雖大卻容易攻陷。於是耿弁召集諸位將領開會,下令五天後進攻西安。張藍聽到消息後,晝夜不停修建防禦工事。到了第五天,耿弁命令全軍將士在深更半夜立即起床好吃好喝飽餐一頓,天亮時要趕到臨淄。這時,護軍荀梁等人同耿弁發生了爭執,他們認為應當迅速攻打西安。耿弁反對說:“不能先打西安。因為西安的守敵聞風而動,已經晝夜加緊守備;我們現在出其不意地進攻臨淄,該城守敵必然驚慌失措,隻要猛攻一天就可拿下。攻克臨淄,西安就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這樣張藍與張步之間就無法互相支援,就會棄城逃跑。這可是一箭雙雕呀。反之,先攻西安,肯定久攻不下,在這座堅固城下用兵,必會給我軍造成更大的傷亡。即使能夠攻下西安,張藍也會率兵逃往臨淄,兩處合兵一起力量就大了。觀察分析敵我雙方利害短長,我軍深入敵境作戰,沒有後方運輸軍需,十天之內,即使不戰我們也將陷入困境。你們的想法,看不出有什麼可取之處。”於是,耿弁揮軍進攻臨淄,半天就攻下,占據了全城。張藍聽到消息後,果然率兵棄城逃跑了。

82.和戰

【題解】

劉伯溫認為,與敵軍作戰時,如果巧妙運用偽裝和談的策略,會起到麻痹敵軍的作用,此時我軍派遣精銳部隊發起攻擊,就能獲得勝利。秦末劉邦進攻蟯關之戰,就是運用“偽和”手段取勝的一個戰例。

【原文】

凡與敵戰,必先遣使約和。敵雖許諾,言語不一【1】。因其懈怠,選銳卒擊之,其軍可敗。法日:“無約而請和者,謀也。”【2】

秦末,天下兵起。沛公西入武關,欲以二萬人擊磽關,張良日:“秦兵尚強,未可輕。聞其將多屠、賈子【3】,易以利動。願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為五萬人具食【4】,且日益張旗幟為疑兵,而使酈生持重寶啖【5】秦將。”秦將果欲連和俱西襲鹹陽,沛公欲聽之。良曰:“此獨其將欲叛,恐士卒不從。不從必危【6】,不如因其懈怠擊之。”沛公乃引兵出擊秦軍,大破之。【7】

【注釋】

【1】言語不一:指敵方內部意見不一致。

【2】無約而請和者,謀也:語出《孫子兵法·行軍篇》。

【3】屠、賈(gu)子:屠夫、商人子弟。

【4】具食:籌備糧食。

【5】啖:這裏是收買的意思。

【6】不從必危:士兵一旦不服從,就會帶來危險。

【7】戰例出自《史記·留侯世家》。

【譯文】

與敵軍作戰時,戰前必須先派使者偽裝和敵人議和。敵人雖然口頭答應講和,但他們內部意見又不一致。這樣,我軍可乘敵鬥誌鬆懈麻痹之隙,選派精銳部隊發起攻擊,敵軍就可以被打敗。正如兵法所說:“敵軍尚未困頓受挫而前來講和的,其中定有陰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