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認為,在戰爭中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做將帥的尤為重要。對一些不吉利的現象,將帥要及時作出正確決斷,才能穩住軍心,保持軍隊的士氣,然後才有可能獲勝。唐朝李孝恭等人率軍平定叛軍輔公柘之戰前,針對杯中酒呈紅色的怪異現象,孝恭以從容不迫地解釋使諸將狐疑頓釋,從而保持了部隊的高度穩定,獲得了戰爭的勝利。
【原文】
凡戰,所謂人者,推人士而破妖祥也。行軍之際,或梟集牙旗,或杯酒變血,或麾竿毀折,唯主將決之。若以順討逆,以直伐曲,以賢擊愚,皆無疑也。法曰:“禁祥去疑,至死無所之。”【1】
唐武德六年,輔公柘反,詔趙郡王李孝恭【2】等討之。將發,與將士宴集【3】,命取水,水(忽)變為血,在座皆失色,孝恭(舉止)自若,(徐諭之)曰:“(禍福無門,唯人所召)。毋疑,諸君,此(杯中血)乃公柘授首【4】之征也。”遂飲而盡之,眾為安。先是,賊將拒險邀戰,孝恭堅壁不出,以奇兵絕其糧道,賊饑。夜薄李孝恭,孝恭堅臥不動。明日,以贏兵扣賊營挑戰,別選騎陣以待。俄而贏兵卻,賊追北且囂【5】,遇祖尚。薄戰遂敗。趙郡王乘勝破其別陣,輔公柘窮走,追騎生擒之,(江南悉平)。【6】
【注釋】
【1】禁祥去疑,至死無所之:語出《孫子兵法·九地篇》。
【2】李孝恭:唐高祖李淵從父兄之子,官至禮部尚書。
【3】宴集:聚在一起飲宴。
【4】授首:即被殺。
【5】囂:氣焰囂張。
【6】戰例出自《舊唐書·李孝恭傳》。
【譯文】
戰爭中所說的“人戰”,是指任用智慧賢德的人發揮人的能動作用,去破除各種影響士氣的迷信妖邪。在行軍作戰中,或是遇到不吉祥的貓頭鷹群集軍旗竿上,或杯中酒變成血紅色,或是軍旗竿突然折斷等怪異現象出現時,隻有主將及時作出正確決斷,才能穩住軍心。假如所進行的戰爭,是以正義討伐叛逆,以正直征伐邪惡,以賢能攻擊愚頑,一定無疑會取得勝利。正如兵法所說:“要禁止迷信活動,消除妖言疑惑,將士戰死也不會退避逃跑。”
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輔公柘據舉兵反唐,高祖李淵命令趙郡王李孝恭等人率軍前去討伐。唐軍出發前,李孝恭與將士們聚在一起飲宴,當他命人拿來一杯水酒過來時,杯中的酒突然變成血紅色,在座的諸位將士見此都驚疑失色,但李孝恭卻舉止坦然自若。他慢慢地向大家解釋說:“所謂的禍福,其實是人們自己召來的。大家不必疑惑擔心,你們看這杯中的血色,不正是輔公柘將要被殺頭的征兆嗎?”說完,一飲而盡,將士們驚懼不安的情緒終於平靜下來。雙方交戰後,輔公柘軍先是憑據險要地形誘使唐軍來戰,孝恭卻令唐軍堅守自己的營地不出兵戰,但在同時,他偷偷派出奇兵切斷了輔軍的糧道,使其敵軍饑餓難耐,輔公柘又乘黑夜來攻打李孝恭,孝恭仍然安臥營中不動。第二天,李孝恭派出一些老弱殘兵前往敵營挑戰,另選精銳騎兵由盧祖尚率領列陣以等待敵人到來。不一會,孝恭所派的老弱殘兵退卻下來,輔軍緊追不舍,氣焰非常囂張,與盧祖尚騎陣相遇交戰,被唐軍打得大敗。李孝恭乘勝揮軍攻破輔軍別處陣地,公柘不支而逃,唐軍騎兵一直尾隨追擊,終於活捉了輔公柘,江南地區完全被平定。
唐代戰船
唐代在戰船技術上,發明了靠人腳踏推動的輪形槳葉,這種輪形槳據說漢代祖衝之就已發明,他製造出了“千裏船”,但記載不詳。唐代李皋製造的是靠兩個輪形槳推動的戰船,其快無比,稱作“車船”,其特點是比人力劃槳省力,速度大大提高,與張帆靠風力推動相比,又不受風力風向限製,為製造更大的戰船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