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疑戰

【題解】

劉伯溫認為,與敵軍對抗時,可設置疑陣以迷惑敵人,然後再出其不意地攻擊敵人。進攻和撤退都可以進行偽裝、製造假象來迷惑敵人,這樣,我軍就會處於有利的局勢。北周時,周武帝宇文邕率軍東進討伐北齊,大將軍永昌公宇文椿率部駐守在雞犧原,北齊兵力雄厚,宇文椿奉命率部乘夜撤離雞棲原。齊軍到達雞棲原時,誤將“柏庵為帳幕”,以為周軍沒有撤退,不敢追擊。由此失去了追殲周軍的有利時機,而周軍以預設的疑陣迷惑了齊軍,確保了自己的安全撤離。

【原文】

凡與敵對壘,我欲襲敵,須叢聚草木,多張旗幟,以為人屯,使敵備東,而我擊其西,則必勝。或我欲退,偽為虛陣,設留而退,敵必不敢追我。法曰:“眾草多障者,疑也。”【1】

《北史》:周武帝東討,以宇文憲為前鋒,守雀鼠穀【2】。帝親臨圍晉州,齊主【3】聞晉州被圍,亦自來援。時陳王純屯千裏徑,大將軍永昌公椿屯雞棲原,大將軍宇文盛守汾水關,受憲節度【4】。憲密謂椿曰:“兵者,詭道。汝今為營,不須張幕,可伐柏為庵示有處所。令兵去之後,賊猶致疑。”時齊主分兵萬人向千裏徑。又遣眾出汾水關。自帥大軍與椿對。椿告齊兵急,憲自往救之。會椿被敕追還,率兵夜反。齊人果以柏庵為帳幕之備,遂不敢進。翌日始悟。【5】

【注釋】

【1】眾草多障者,疑也:語出《孫子兵法·行軍篇》。

【2】雀鼠穀:山穀名,今山西介休西南。

【3】齊主:指北齊後主高緯。

【4】節度:指揮。

【5】戰例出自《北史·宇文憲傳》。

【譯文】

與敵軍對抗時,如要襲擊敵人時,必須堆聚草木為遮障物,處處懸掛旗幟,偽裝成有大隊人馬在此駐紮的假象,從而造成敵人在東邊防備我,我就到西邊攻擊他,這樣就一定能夠取得勝利。或者當我軍要撤退之時,也要把偽裝的虛無的假營房留在那裏,讓敵人認為那裏有駐軍,然後悄悄撤離,這樣敵人必定不敢輕率追擊我軍。正如兵法所說:“叢中設有許多遮障物,是敵人布下的疑陣。”

《北史》記載,周武帝宇文邕率軍向東討伐北齊,命宇文憲為前鋒,駐守於雀鼠穀。周武帝親臨前線圍攻北齊晉州。北齊後主高緯獲悉晉州被圍的消息後,也親自率軍前來救援。當時,北周軍陳王宇文純率部駐紮千裏徑,大將軍永昌公宇文椿率部駐紮雞犧原,大將軍宇文盛率部駐紮汾水關,以上各路兵馬都受齊王宇文憲統一指揮。宇文憲秘密對宇文椿說:“用兵打仗,講求詭詐。你這次安置營房,不用帳幕,可以砍伐柏樹搭成草屋,向敵軍顯示有兵駐守的假象。等我軍從這撤離之後,敵人見到草屋仍會產生疑惑,認為我軍仍在,而不敢前進。”這時齊後主高緯派遣兵力萬人向千裏徑進攻,又派一部兵力進擊汾水關,他自己則親率主力進至雞棲原與宇文椿部對壘。宇文椿把齊軍來攻的危急情況上報給宇文憲,宇文憲親自率軍前來增援。此時宇文椿已奉周武帝命令率兵連夜撤退了。齊軍進攻到這裏時,看到周軍留下的以柏樹枝搭設的草屋時,不敢繼續前進。到了第二天,齊軍才明白上了周軍的“疑陣”之當。

高緯

北齊後主高緯(556年—577年),字仁綱,南北朝時期北齊第五位皇帝(565年—577年在位)。高緯即位時,腐朽的北齊政權已經搖搖欲墜。

周武帝

宇文邕是我國曆史是一位少數民族傑出的英才之主,曆史看似要賦予他機會,卻最終沒有給予他時間。公元578年,在出征討伐突厥的路上,宇文邕一病不起,回到洛陽後當天死去。

雀鼠穀

雀鼠穀位於太原、臨汾兩盆地接合地帶,係太嶽、呂梁兩大山脈夾峙,中為汾河縱貫的典型峽穀。自古以來是晉中與晉南間往來交通要道和戰略要塞。

92.窮戰

【題解】

劉伯溫認為,在與敵軍作戰時如果敵人逃跑,則我軍追趕不可過快過緊,否則物極必反,把敵人逼得走投無路時,他們會拚死反撲,這樣對我軍不利,應該追擊速度放慢,這樣才能勝利。西漢時趙充國擊敗先零羌,趙充國率軍在後麵緩慢地追逐,就是典型的“窮寇勿迫”的戰例。

【原文】

凡戰,如我眾敵寡,彼必畏我軍勢,不戰而遁,切勿追之,蓋物極則反也。宜整兵緩追,則勝。法曰:“窮寇勿迫。”【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