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是若即若離,就要掌握好遠近的尺度,如果沒有這方麵的智商就不要學習別人如此的做法!我們都知道這樣的方法確實可以得到人心,但首先是你自己知道什麼時候該遠,什麼時候要近,這才是最重要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在開頭就說了那樣的話。
所謂的若即若離就是,當你與一個人或是一個團體走的過近的時候,要讓自己消失或是沉靜一段時間;而如果你與該事物感覺過遠的時候,又需要你引起對方的注意。
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其實這是一種防範措施,當你與之過近的時候,有可能就會忽略掉對方的漏洞或是某種規律,這樣很容易被一些假象所迷惑,但如果在這個時間內你沉靜了下來,那麼就會發現其中的錯誤,從而進行挽救或是彌補,這就是我們的根本目的!
Quarter 3 自我透析,計劃你自己的人生
永遠不要讓被人去督促你該幹什麼,因為沒有人會時刻的都會去提醒你,隻有自己才能明白自己所要去做的。在古語裏,吾三日一醒吾身。就足以說明了這個道理,隻有時刻的保持清醒的人,才能發現那些微妙的關係和機會。
無論是自我透析還是自我反省其實都是為了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發現節奏直到跟隨節奏,這就是透析的最終結果。
【案例鏈接】
“我和99%的中國青年有著相同的人生經曆。喜歡玩遊戲並不純粹是件壞事,關鍵是要玩出‘精’。我就是從玩遊戲玩出創業靈感的。大學生創業完全可以從身邊找到靈感,找到機遇。但無論做什麼,第一要專注,第二注意節奏。”這句話出自於陳天橋。
當說到這個名字的時候,很多人可能不不知道他到底是誰,但如果提到盛大的話,那麼在坐的一定都會知道。沒錯,他就是盛大的總裁。
作為80後的我們可以說都熟悉傳奇這個遊戲,也可以說陳天橋就是靠著這個遊戲才有的今天。2004年5月的一天,盛大在納斯達克上市。由於時間問題當時並非新股上市的好時機,中國概念股遭遇寒流,陳天橋在上市前夕的24小時之內備受煎熬,沒有合眼。反複權衡之後,他做出決定,並電話通知美國的上市團隊:“下調發行價,將每股13美元下調到11美元,並減小了50%的上市規模。公司就這一筆要損失兩千萬美金。”
但是精明的陳天橋還有他的如意算盤。:“上了市以後我們以我們每個季度百分之二十幾的增長率,我們肯定很快就可以獲得投資者的認可。我們可以通過 在融資獲得資金。”同年10月,不出陳天橋所料,盛大網絡的股價大幅上漲,這時候陳天橋決定再融資:“當然我是10月8號下午開始刊報,我就打電話給高盛,我說你們一個禮拜之內,必須要把這個可轉債完成。對方說世界上沒有過一個禮拜完成的,我說沒完成的這個高盛說我們以後就不聘請了。結果在短短的一星期內真的做到了。”
一個月之內,陳天橋把這筆錢用在了控股上麵。在半年之內,從上市、發計報、融資、收購,陳在半年之內就完成了!在這裏麵就存在對節奏的把握,如果任何一步,沒有踏準,或者缺錢或者說缺地方都不行。人家也是看到你有錢才會談,你沒錢怎麼跟你談?所以在這裏麵第一階段專注,第二階段節奏,這是我們對整個企業理解的在不同階段的精髓。
快節奏已經成為陳天橋的招牌招數。不久前,陳天橋斥資近20億,僅用43天即成功收購中國最大門戶網新浪19.5%的股票,成為新浪最大股東,顛覆了中國互聯網的格局。而這種動作絕非陳天橋偶一為之的特殊舉動,早在2003年,盛大就已經先後收購了北美、日本以及國內的近10家公司;2004 年,盛大的擴張步伐進一步加快,創下了兩個月內完成6次資本運作的紀錄。
【掌控者考場】
身在職場中,自我透析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很多事情我們都喜歡隨心而做或是被動去做,其實這樣的做法並不好,當然,想要控製這樣的生活,說實話是很困難的,因為它們都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而要改變一種習慣無疑是非常困難的。
但這並不是說,任何事情都是以自己為標準而定的,在很多情況下,也許你不喜歡去幹某件事,也得去做。如果經曆過自我透析以後,那麼相對的心情也許會更好一些,當然,也不排除會更壞,這就要看自己的解析程度了。
在網上,我查到了這樣嚐試自我解析的方法,它們分別是:公開部分。這個就比較好理解了,就是你想讓別人知道或是別人已經知道的,要展現出自己的魅力;隱私部分。對於這個我想也很容易理解,就是不想讓別人知道的部分;潛在部分。這個部分可以說是最關鍵的也是潛力最大的,如果想要開發自己,就一定要找到自己的潛在能力。
當我反省以後發現自己更迷茫了,我該怎麼辦?
每個人都會去思考,但不是說所有的思考都是有價值的,我們應該有過這樣的經曆,那就是當一件事情出現後,我們開始思考或是解析它,但越思考越迷茫,甚至是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其實這是因為我們還沒有掌握到足夠多的數據或是證據,但不可能會有充足的時間去給你找,所以這個時候,最需要的就是平靜下來,隨心而做,這樣不但可以讓自己輕鬆,也可以讓親人、朋友和同事們也輕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