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非常規武器(2)(1 / 2)

目前的地戰略核導彈已經發展到第五代,這一代的地戰略核導彈的突出特點是導彈向小型化、機動化、高突防、高精度方向發展,進一步提高了生存能力和打擊硬目標的能力。

洲際核導彈是核導彈家族中威力最大的一種,美國研製的洲際核導彈,無論是單彈頭還是多彈頭,核當量都是50~500萬噸。在好一段的時間裏,前蘇聯研製的核導彈的大小都和美國相當。

20世紀60年代裏,前蘇聯人忽發奇想,勇攀洲際核導彈的高峰,成功研製出了超人型核導彈SS-9。這是前蘇聯第三代洲際核導彈,打擊距離為1.2萬公裏,最大彈頭核當量達2000萬噸。

然而,前蘇聯人並沒有就此駐足不前。不久之後,“SS-9II”型研製出來了,核當量達到了2500萬噸,再次登上世界洲際核導彈最有威力的頂峰。

70年代初,前蘇聯人又上一層樓,研製出威力更為巨大的洲際核導彈,它就是“SS-18”,前蘇聯第四代洲際核導彈,最大核當量高達5000萬噸,相當於美國10枚洲際核導彈的威力,是目前世界上威力最大的洲際核導彈。

1984年,中國第一型戰略導彈在閱兵中公開亮相。在《2008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中,中國政府第一次公開闡述了核導彈部隊擔負任務的具體內容:“第二炮兵遵守國家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貫徹自衛防禦核戰略……平時不瞄準任何國家。”

(第二節)

一、化學武器簡史

人類在生產鬥爭和戰爭中應用有毒的化學物質由來已久,史書多有記載。現代戰爭中,使用化學武器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1915年4月22日,德軍借助有利的風向風速,將180噸氯氣釋放在比利時伊泊爾東南的英法聯軍陣地,導致數萬人中毒或死亡。此後,交戰國都開始研製和應用化學武器。僅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化學武器造成了127.9萬人傷亡。日軍侵略我國期間,曾多次對我抗日軍民使用毒氣。

二、化學武器的特點

化學武器有以下特點:一是殺傷途徑多。毒劑可經呼吸道、皮膚、食物、水等途徑使人員中毒。二是持續時間長。化學武器的殺傷作用可延續幾分鍾、幾小時,甚至幾天、幾十天。三是殺傷範圍廣。化學炮彈比普通炮彈的殺傷麵積一般要大幾倍至幾十倍。染毒空氣能隨風擴散,滲入不密閉、無濾毒設施的裝甲車輛、工事、建築物等。四是受氣象、地形條件的影響較大。如大風、大雨、大雪和近地層空氣的對流,都會削弱毒劑的效用和使用。

三、化學毒劑的種類

常用的六種化學毒劑主要有:窒息性毒劑(如光氣)、糜爛性毒劑(如芥子氣、路易氏氣)、中毒性毒劑(也稱血液中毒性毒劑,主要有氫氰酸、氯化氰等)、刺激性毒劑(主要有苯氯乙酮、亞當氏氣和西埃斯)、失能性毒劑、神經性毒劑(如沙林、梭曼、維埃克斯等)。

四、化學武器的防護

化學武器雖然殺傷力大,破壞力強,但由於使用時受氣候、地形、戰情等的影響使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化學武器也是可以防護的。其防護措施主要有:探測通報(采用各種現代化的探測手段,弄清敵方化學襲擊的情況,了解氣象、地形等,並及時通報)、破壞摧毀(采用各種手段,破壞敵方的化學武器和設施等)、防護(設法把人體與毒劑隔絕,如構築化學工事、戴防毒麵具、穿防毒衣等)、消毒、急救。

(第三節)

一、生物武器簡史

19世紀末期以前,人們進行生物戰寸,主要是以帶有病菌的人畜屍體,來使敵方人員因受傳染而得病。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些國家開始大量培養各種會造成傳染病與瘟疫的細菌和病毒,製成生物戰劑,並應用於戰爭。英國在一戰中,就開始建立細菌武器試驗場。二戰前夕,德國納粹製造出了小型細菌彈。後來又在集中營裏用無辜的猶太人和戰俘進行了一係列細菌武器的實驗。日本法西斯也組建731部隊,使用生物武器對我國犯下了滔天罪行。

二、生物武器的特點

生物武器主要有致命性和傳染性強(一旦使用,容易在人群中迅速地傳染流行,造成人員傷亡和社會恐慌)、生物專一性(生物武器可以使人畜感染得病和傷亡,但是不破壞武器裝備等無生命物體)、汙染麵積大(生物戰劑的氣溶膠技術在適當氣象條件下可造成大麵積汙染)、危害時間長(如炭疽杆菌芽孢在陰暗潮濕土壤中可存活10年)、難以發現(生物戰劑氣溶膠無色、無味,不容易發現)等特點。

三、生物戰劑的防護

生物戰劑實施方案複雜多變,影響範圍大,難以有效防禦。對於一些小範圍的生物戰劑,則可以采用一些設備和方法來防禦,比如攜帶好防生物武器的設備(如防毒麵具、防護口罩等),要注意衛生,不要在被生物戰劑汙染的戰場上隨便行動。即使在和平年代,也應當多加注意,以防止被微生物的攻擊而染病。清除生物戰劑有烈火燒煮、藥液浸噴(殺滅微生物的浸噴藥物主要有漂白粉、氯胺、過氧乙酸、福爾馬林)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