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單元 商品貨幣價值規律(1 / 3)

一、商品

1.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

社會分工是商品生產產生和存在的基礎。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商品生產占統治地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大力發展生產力,也必須發展商品生產。

2.商品的基本屬性是使用價值和價值

(1)商品的使用價值是指商品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可供人們使用的屬性。是商品和其它勞動產品共有的屬性。是商品的自然屬性,反映了人與物的關係,不反映生產關係。

(2)商品的價值是指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剮的人類勞動。它和商品交換相聯係,是商品共有的屬性。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反映的是商品生產者之間相互交換勞動的關係,即:反映的是生產關係。商品的價值不是自我表現的.是通過交換價值表現出來的。

(3)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它們之間是相互依賴,不可分割的關係。

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價值是商品交換的基礎,有價值的東西,一定有使用價值,也一定是商品;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不一定是商品。

3.商品的價值量

(1)商品的價值蚤是指商品價值的大小。它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

(2)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指在現有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製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

(3)商品的價值量是隨著社會勞動生產率的變化而變化,商品價值爨同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勞動生產率是指勞動者的生產效果或能力,可以用單位時間內生產的產品數量來表示;也可以用單位產品所消耗的勞動時間來表示。

社會勞動生產率越高,單位商品生產中消耗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越少,單位商品的價值量就越小,反之亦然。但社會勞動生產率無論怎樣變化,同一勞動在同一時間內所創造的價值總量是不變的。

二、貨幣

1.貨幣的兩種基本職能是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1)價值尺度是指貨幣用來衡量商品價值大小的尺度。

貨幣產生後,商品的價值用貨幣來衡量,就是價格,價值決定價格,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貨幣在執行價值尺度職能時,可以是觀念性的貨幣。

(2)流通手段是指貨幣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

貨幣產生前,商品與商品直接交換,用公式表示:商品一商品。叫商品交換。

貨幣產生後,以貨幣為媒介進行的商品交換,叫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商品——貨幣——商品。

2.紙幣與通貨膨脹

(1)紙幣是由國家發行的強製使用的貨幣符號。它在商品交換中起媒介作用。即:代替金屬貨幣執行流通手段職能。紙幣發行量必須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屬貨幣量為限度。

(2)紙幣的發行量超過流通中實際需要的金屬貨幣量,從麵引起紙幣貶值,物價上漲叫做通貨膨脹。

(3)商品流通中實際需要的金屬貨幣量=待售商品價格總額÷貨幣流通速度,或=(待售商品總量×商品價格水平)÷貨幣流通速度。

三、價值規律

1.價值規律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客觀規律。隻要存在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價值規律就起作用。

2.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是: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這種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交換要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

等價交換是指交換雙方的商品價值量要相等。貨幣出現後,商品交換時價格與價值要相符。

3.價值規律發生作用的表現形式是:商品的價格由價值決定,但受供求關係的影響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供不應求,價格高於價值;供過於求,價格低於價值。

4.價值規律的作用

(1)調節勞動力和生產資料在社會生產各部門的分配。

(2)刺激商品生產者改進技術,改善經營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

(3)導致商品生產者優勝劣汰。

價值規律在私有製商品經濟中的使用和在公有製商品經濟中的作用,既有相同點,又有不同點。

重點熱點問題分析

一、認識有關商品的幾個互相聯係又相互區別的關係

1.商品的使用價值與價值的關係

聯係:①二者共處於商品的統一體中,互相信賴,不可分割。

②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

⑧在一定條件下(商品交換成功)使用價值可以轉化成價值。

區別:①二者的含義不同。

②使用價值是商品和勞動產品共有的屬性;價值是商品特有的屬性。

③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體現了人與自然的關係;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體現了人與人的關係。

④使用價值解決商品交換的需要;價值解決商品交換的可能。

⑤商品生產者隻有讓出使用價值,才能獲得價值。商品購買者隻有付出價值才能取得使用價值。

2.當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時,與單位時間內產品的數量、單位產品價值量、單位時間內價值總量的關係;當個別勞動生產率高於社會勞動生產率時,三者的關係:

①社會勞動生產率與單位產品價值量是反比關係

②當個別勞動生產率高於社會勞動生產率時,個別廠家就能獲利,這就是各企業竟相改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原因。

二、要認識商品的現象與本質的區別

商品在現象上隻是一種物品,商品的交換是物與物的關係,而在本質上,商品交換是商品生產者之間互相交換勞動的關係,因而完全是人與人的關係。

三、認識有關貨幣的幾個關係

1.貨幣與一般等價物的關係

聯係:①都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的商品。

②都可直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換,表現其他商品的價值。

區別:①一般等價物產生在社會第一次大分工後;貨幣產生在社會第二次大分工後。

②一般等價物外延較寬、範圍較廣;貨幣外延及範圍都較窄,專指金銀。

③一般等價物在時間、地域、材料的質地上都是不固定的;貨幣在這三個方麵是固定的。

2.貨幣與紙幣的關係

聯係:①紙幣是貨幣的符號,代替貨幣執行流通手段。

②紙幣的發行量由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決定。

區別:①二者含義不同。

②紙幣無價值;貨幣有價值。

③紙幣的票麵額由國家法定,有主觀隨意性,貨幣的價值由生產貨幣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有客觀實在性。

④紙幣的發行量的規定與流通中實際需要貨幣量的決定因素不同。

⑤紙幣在商品經濟中起流通手段作用,貨幣有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兩個基本職能。

3.商品的價值與價格與貨幣價值的關係

商品的價格是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因此價格的上下,既要受價值的影響,也要受貨幣價值的影響,三者的具體關係:價格的變化並不一定反映價值的變化;價值的變化也不一定帶來價格的變化。

4.通貨膨脹與物價上漲的關係

二者既有聯係又有區別。

通貨膨脹必然引起物價上漲,但物價上漲不等於通貨膨脹。因為物價上漲除了通貨膨脹引起外,還有其他因素,如某些商品供求失衡、工廠由於某種原因導致成本上升、自然災害造成農副產品減產等都能引起物價上漲,因此對物價上漲原因要作具體分析。

5.認識價格的基礎、形成及對價格的影響因索

(1)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價值是由生產這種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價格的基礎就是包含在商品中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2)在商品經濟中,商品的價格主要是由市場形成的。以市場競爭為條件,由商品生產者自行定價,定價的主要依據是供求關係,所以也稱為通過供求關係形成價格。

(3)影響商品價格高低,除了商品價值本身外,還有其他因素影響。如商品供求關係的變化,貨幣價值的變動,紙幣的發行量等。

四、市場經濟中的價值規律和價格

1.把握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表現形式及作用的內在聯係

(1)關於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表現形式及作用第一課教材有明確表述。

①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是: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這種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交換要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價值規律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經濟規律。

②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是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表現出來。

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價格由價值決定,並愛供求關係影響。價格和供求關係相互製約,使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從總的長期來說價格和價值相符。

③價值規律的作用:第一,調節勞動力和生產資料在社會生產各部門的分配。第二,刺激商品生產者改進技術,改善經營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第三,導致商品生產者優勝劣汰。

(2)上述價值規律的這些內容,是有機聯係的。把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和它的基本內容統一起來,透過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加深對等價交換價值規律的理解,並能運用價格和供求關係相互影響、相互製約的道理說明價值蠖律第一條“調節”作用的道理。第二、三兩條“莉激”、“導致”的作用,用價饢規律基本內容的引伸去說明。

2.把價值規律的作用,和第五課的市場經濟聯係起來

(1)市場和計赳都可作為經濟手段。所謂市場經濟就是以市場為基礎和主要手段的資源配置方式。市場對資源進行配置,正是通過價值規律三方麵作用來實現的。價值規律的三條作用,歸結起來,都意味著促使社會資源的配置不斷趨向合理和優化,也隻有建立起完善的市場經濟體製,價值規律才能充分地發揮其積極作用.從而達到資源優化配置和經濟效益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