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單元 高考試題特點及解題方法指導示例剖析(二)(1 / 3)

三、辨析題的特點及解答方法

辨析題分值約占全卷的,5%。這種題型過去稱為判斷分析題。它是要求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對試題作出正確或錯誤的判斷,並加以分析說明的試題。那時對題目判斷的要求較為簡單,要麼正確,要麼錯誤,然後再進行分析說明正確或錯誤的原因,判斷若不正確此題不得分。近年出現的辨析題具有了新的特點。答案也有新的要求,它對能力的考查,特別是辯證思維能力的考查是較為理想的一種題型。對政治課教學產生了良好的導向作用。

1.辨析題的特點

所謂辨析題就是對試題所提供的觀點或材料,有辨別,有分析,辨析結合的試題。長期以來,我們的學生缺乏辯證思維的基本素質和能力,思維方式和評價標準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一種形而上學的傾向,比如對某一觀點或某一客觀事物的認識,要麼是絕對的對,要麼是絕對的錯。我們知道客觀世界是複雜多樣的,用簡單的思維模式是不能正確認識客觀事物的,必須要用辯證的觀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近幾年出現的辨析題,題目靈活,對某種定勢思維產生了巨大衝擊。它能較有效地測試考生能否用曆史的、階級的和辯證的觀點,分析認識事物的本質;能否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判斷政治是非和理論是非,並對錯誤的東西進行批判。它的出現,對發展學生辯證思維很有好處。

2.辨析題的基本類型

依據辨析題給出的觀點或材料及對答案的要求,辨析題大體可分為以下幾種基本類型。

(1)“單向判斷型”。即要求對題目所示的觀點或材料,是完全正確或者完全錯誤作出判斷,然後再說明理由。此種類型在各種練習題中常見。例如:“集中就意味著否定民主。”這是對民主集中製的錯誤理解。民主和集中是對立的統一,我們應堅持民主基礎上的集中,集中指導下民主。理解掌握了這一思想,辨析此題是不困難的。

(2)“正誤觀點混雜型”。即題目所示的觀點或材料,有的基本正確,但有部分錯誤或缺陷;有的基本錯誤,但有部分合理因素,要求在辨析中分別加以評述。這是高考試題中常見的類型。例如:“政黨是為了達到共同政治目標而共同行動的誌同道合的集團。”此題觀點有根本缺陷,即沒有指出政黨的階級屬性。但它指出了政黨有共同的政治目標,有一定的合理因素。

(3)“觀點模糊型”。即題目所示的觀點或材料是模糊的、不科學的、不準確的,要求運用所學知識,有辨有析地準確回答。這也是高考試題中常見的類型。例如:“管得越少的政府,越是好政府。”此題用管多管少來衡量政府好壞是不科學的是模糊的。此題靈活新穎,具有綜合性。要求考生不僅用生產力標準,而且要用曆史的、階級的觀點進行辨析,還要用政府職權範圍的觀點明確指出,該管的要管住管好,不該管的應該放權。這些知識雖然都已學過,但如果對辨析題的特點和要求不清楚,不經過一定的訓練培養,很難答好。

(4)“缺乏條件型”。即題目所示觀點或材料是孤立的、抽象的,它們在一定條件下正確,在一定條件下錯誤。唯物辯證法認為,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答好這類題關鍵是要說明事物存在的具體條件性。例如:如果1雙皮鞋=2件上衣符合等價交換的原則,現在生產皮鞋的勞動生產率提高了一倍,那麼,現在1雙皮鞋=,件上衣的交換等式是否成立?為什麼?此題考查的知識是商品價值量和勞動生產率的關係及影響商品交換成功的條件和因素。題中所問當生產鞋的勞動生產率提高後,,雙鞋=1件上衣交換等式是否成立,這就需要一定的條件,即生產上衣的勞動生產率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不變,以及上衣和鞋的供求關係不變時,等式成立。否則,不成立。

3.辨析題解答的基本要領

辨析題由於設置了新情境,引入了新材料,使題目新穎、靈活和多變。解答辨析題沒有固定模式,應根據試題的具體內容作具體分析,這是最重要的。這種分析是在認真審題準確理解題意的基礎上進行的,大體可分三個步驟:

(1)對題目的觀點或現象,明確指出是正確還是錯誤,或哪部分正確.哪部分錯誤,是否是一定條件下正確,一定條件下錯誤。這是答題前在思想上應十分明確的。

(2)說明題目的觀點或現象正確與否的理論依據,並用有關理論分析題目中正確的為什麼正確,錯誤的為什麼錯誤,或什麼條件下正確,什麼條件下錯誤,這是答題的主要部分。

(3)指明堅持正確觀點的意義,揭示錯誤觀點的實質和危害。這是對題中觀點的照應。

當然,答好辨析題首先要掌握好武器,這就是要學好教材所要求的基本理論,要加深理解,並使知識形成係列,力求融會貫通;同時還要提高運用知識的能力,關心時事,擴大知識視野,提高政治素質;還要特別注意突破思維定勢,訓練培養辯證思維能力。

4.示例解析

[例1]在我國現階段,“共富”必須“先富”,“先富”必然“共富”。

答題要點:

(1)“共富”指的是共同富裕,“先富”指的是允許和鼓勵一部分地區和個人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先富起來。(此點是明確題中所述概念)

(2)在我國現階段,由於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平衡,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分配方式為補充的分配製度,能極大地調動廣大勞動群眾的生產積極性,共同富裕不等於也不可能是使全體人民同時、同等程度的富裕起來。因此,“共富”隻能“先富”。(這是對題中正確觀點的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