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個世界經濟霸主:荷蘭(1 / 2)

一個國家金融實力的強弱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該國在世界政治、經濟版圖上的地位,伴隨著荷蘭——英國——美國的世界霸主角色的轉換,世界金融中心也經曆了從阿姆斯特丹到倫敦,再到紐約的曆史變遷。

“海上馬車夫”

“荷蘭”在日耳曼語中叫尼德蘭,是“低窪之地”的意思。荷蘭國土位於歐洲西部,東麵與德國為鄰,南接比利時,西、北瀕臨北海,地處萊茵河、馬斯河和斯凱爾特河三角洲,海岸線長1?080公裏。全境為低地,1/3的土地海拔不到1米,1/4的土地低於海麵,沿海有1?800多公裏長的海壩和岸堤。13世紀以來,荷蘭共圍墾約7?100多平方公裏的土地,相當於全國陸地麵積的1/5。

荷蘭的首都阿姆斯特丹,位於艾瑟爾湖西南,英吉利海峽的東岸,人口約75萬。阿姆斯特爾河從市內流過,從而使該城市成為歐洲內陸水運的交彙點。阿姆斯特丹是一座奇特的城市。全市共有160多條大小水道,由1?000多座橋梁相連。漫步城中,橋梁交錯,河渠縱橫。從空中鳥瞰,波光如緞,狀似蛛網。阿姆斯特丹市內地勢低於海平麵1~5米,被稱為“北方威尼斯”。由於地少人多,河麵上泊有近2萬家“船屋”。19世紀以前,阿姆斯特丹的城市建築都以塗了黑柏油的木樁打地基,以防止沉陷。

“丹”,在荷蘭語中是水壩的意思。中世紀時,阿姆斯特丹僅僅是個小漁村,13世紀70年代左右,荷蘭人為了抵禦海浪和潮汐的侵擾,開始築起了巨大的水壩。得益於這個水壩的庇護,阿姆斯特丹這個漁村逐步發展成為後來的國際大都市。

阿姆斯特丹背靠歐洲大陸,麵朝大西洋,身兼歐洲內河航運的終點和海洋運輸的起點,是連接波羅的海和英吉利海峽的重要樞紐。16世紀末,阿姆斯特丹由於其優越的地理位置,成為歐洲最大的商業港口,其轉口貿易與航運位居歐洲之冠。阿姆斯特丹因此成為“各地物產和八方財富彙集之所”,是歐洲當時最大的“倉儲中心”和世界商品的集散地。

在重商主義思想的影響下,17世紀的荷蘭不以工業立國,而以商業稱雄於世界。為了發展海上貿易,荷蘭大力發展航運和造船業,當時荷蘭建造的船隻,技術領先,工藝先進,生產合理,成本低廉,在各方麵都居於領先地位。17世紀中期,荷蘭人的商船數約占全世界商船總數的一半,可謂執國際貿易界之牛耳。憑借其先進的船隻,荷蘭人的足跡遍布世界,享有“海上馬車夫”的美譽。荷蘭也被稱做是大海的女兒,荷蘭人在海上比在陸地更得其所。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曾這樣評價:“1648年的荷蘭,已達到了商業繁榮的頂點。”

那麼這一切是如何實現的呢?

荷蘭政府通過創辦規模巨大的特許股份公司,對廣闊的海外商業空間行使專營權和統治權,靠著兩大商業公司即荷蘭東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荷蘭進行著規模巨大的殖民地貿易。東印度公司壟斷了東方的香料,並且在東南亞擁有規模巨大的種植園;西印度公司則壟斷了非洲西海岸、美洲東海岸以及太平洋各島嶼的貿易特權。

憑借在商業上的優勢和世界貿易中的主導地位,阿姆斯特丹積聚起巨額的商業資本,然後又轉化為金融領域的優勢。荷蘭人首創的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和阿姆斯特丹銀行,將銀行、證券交易所、信用、保險以及有限責任公司有機地統一成一個相互貫通的金融和商業體係,由此帶來了爆炸式的財富增長,使荷蘭成為歐洲乃至世界金融中心,並最終確立了其作為世界經濟霸主的地位。

荷蘭東印度公司

15世紀,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歐洲各國為了尋找海外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開始向海外擴張,由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率先發起的航海探險,開啟了人類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航海時代。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1497年達·伽馬開辟東方航線,1519年麥哲倫開始環球航行。地理大發現給葡萄牙和西班牙帶來了巨額的財富,來自東方的香料和美洲的黃金白銀使葡萄牙和西班牙人的腰包急劇膨脹起來。伊比利亞半島國家海外探險的巨大收獲,讓其他歐洲國家豔羨不已,荷蘭人當然也不例外。

荷蘭在建國之前,一直是西班牙的領地。1558年,由於不滿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的殘暴統治,荷蘭各地爆發了聲勢浩大的獨立運動。經過幾十年的艱苦戰爭,1581年荷蘭北方七省宣布脫離西班牙的統治,成立了以威廉·範·奧倫治親王為執政的荷蘭聯省共和國(即荷蘭王國的前身)。在荷蘭獨立戰爭爆發之前,與西班牙的貿易一直是荷蘭最主要的經濟來源。獨立戰爭爆發後,西班牙封鎖了荷蘭經濟的生命線,荷蘭人決定靠自己去開辟前往東方和美洲的航線。由於葡萄牙和西班牙禁止向外國人透露關於航海探險和海外貿易的相關信息,荷蘭人對海外的情況一無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