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北京共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另類解讀(3 / 3)

唐高祖的錢幣改革是對以前近千年錢幣形製的總結,從此,中國錢幣進入了年號錢階段。通寶錢規定了錢幣的大小、成色,成為唐代以後曆代王朝鑄造錢幣的標準。此次改革使錢幣名稱同錢幣重量完全分離,這是我國錢幣史上的一項重大變革。

宋代幣製:銅錢與紙幣並行

宋代的銅錢仍以通寶錢為主。通寶錢十分複雜,種類繁多,每隔幾年就有一種新錢種麵世。除銅錢外,當時還有鐵錢,二者並行。但貨幣流通有區域限製,有的地方專用銅錢,有的地方專用鐵錢,有的地方二者兼用。這些錢幣隻能在一個地區流通,不準運錢出境。由於銅鐵錢各分大小,銅鐵錢之間、大小錢之間作價不一,致使流通無序。

宋代商業比較發達,銅錢鐵錢因區域限製而不敷應用,且笨重不便,極大地阻礙了地區間商品交易的發展。大約在宋真宗年間(998-1022年),成都的16家商號製作一種紙券,名曰“交子”,代替鐵錢流通。這是世界上發行最初的紙幣。這種交子因是私人發行,所以史家稱其為私交子。發行交子的富商稱為交子鋪或交子戶。1023年(仁宗天聖元年),朝廷禁止私人發行交子,並在四川設置益州“交子務”負責交子的發行事宜,次年開始發行交子。這是政府發行的交子,史稱官交子。官交子的發行,3年為一界(界指時間界限,非地理概念,下同),界滿收回舊交子,發行新交子,每界確定最高發行限額,用鐵錢作為發行準備。南宋朝廷遷都杭州後,交子由戶部掌管發行。戶部除發行交子外,還發行一種名叫會子的紙幣(有些史學家認為,交子相當於支票,會子才是真正的流通紙幣)。

元代幣製:以紙幣為主

公元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死後,忽必烈繼承汗位。1260年,忽必烈仿照中原王朝規製,改元“中統”,為籌措軍費,開始發行“中統寶鈔”(紙幣)。1264年,忽必烈定都燕京(今北京),改年號“至元”。1271年,忽必烈改蒙古國號為“大元”。1276年(至元十三年),元世祖忽必烈對幣製進行了一次改革,收兌江南當時流通的紙幣,即南宋的交子、會子,禁用銅錢。1287年(至元二十四年)開始發行“至元寶鈔”(紙幣)。至此,全國的貨幣流通全部統一。

元世祖忽必烈為了規範紙幣發行和流通,建立了一套比較完整的紙幣管理製度,頒布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紙幣條例。其關於發行方麵的規定包括:第一,寶鈔為法定貨幣,嚴禁金、銀、銅錢的流通和使用。第二,設立發行準備金,規定發行限額。第三,中統寶鈔、至元寶鈔均分為不同麵額,兩種鈔票並用。第四,百姓隨時可以用舊鈔換新鈔,用破鈔換好鈔(但要收取一定手續費);有阻礙和刁難者,由官府依律治罪。其關於流通方麵的規定有:其一,寶鈔不限年月,通行流轉。其二,各地設立平準行用庫,負責買賣金銀,平準鈔法,維持鈔值。其三,嚴禁私自買賣金銀,違者治罪,告發者賞。其四,嚴禁偽造寶鈔,偽造者死,告發者重賞。

到元代末期,由於政治腐敗,皇室奢侈,軍費開支浩大,財政入不敷出,政府隻好靠濫發紙幣來彌補,引起物價飛漲。加上黃河改道泛濫成災,各種天災人禍一起導致了元朝的最後滅亡。

明代幣製:先用紙幣,後用白銀、銅錢

明朝建立初始,明太祖朱元璋吸取了元代濫發紙幣引起物價飛漲的教訓,大力推行銅錢,但後來因銅錢數量不敷,又開始發行紙幣(紙幣與銅錢並用)。1375年(洪武八年)設立鈔局負責發行紙幣,是為“大明寶鈔”。大明寶鈔由戶部印製,地方不得印製。寶鈔不設發行準備,而且不分界回收舊幣和發行新幣,而是長期流通。使用不久,大明寶鈔就開始出現膨脹貶值。故明代中葉嘉靖(1522-1566年)以後,寶鈔已不能通行,民間主要用白銀和銅錢。

1436年,朝廷解除銀禁(在法律上準許使用白銀)後,白銀的流通便公開化,而且具有普遍性,朝野上下都使用白銀。到了嘉靖年間朝廷又規定了白銀與銅錢的比價,白銀遂取得法定通貨的地位(我國白銀作為貨幣的曆史始於宋代,但宋、元兩代直至明初,白銀流通一直受限製)。

總體來看,明朝在統治中國200多年裏,紙幣發行有限,隻發行過一種鈔票,即大明寶鈔,最大麵額為1貫,即使後來出現通貨膨脹,也沒有發行過大麵額紙鈔。明代中後期的貨幣流通主要以白銀為主,銅錢為輔,大數用白銀,小錢用銅錢。

清代幣製:銀兩、銀元、銅錢、紙鈔並行

清朝建立後,承襲明朝的幣製,仍使用白銀和銅錢流通,以白銀為主,銅錢為輔,大數用銀,小數用錢,白銀成為一種主要貨幣。白銀的單位仍然是兩,清朝習慣上將銀和兩合用,稱銀兩,銀兩就成為清朝白銀的單位。銀兩在使用過程中,慢慢發生變化,分成實銀兩和虛銀兩。實銀兩是交易時收受的現銀,虛銀兩則是記賬的單位。

清朝後期銀錠開始向銀元轉化。我國最初的銀元由國外流入,自明朝中葉起,在對外貿易中外國商人用他們的銀元購買中國絲綢、瓷器和茶葉等商品,使各種外國銀元開始在中國流通。到清代道光年間,從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開始,賠款用的銀元都是“洋錢”,當時的清朝政府還沒有國產銀元。庫存洋錢不足以支付數目劇增的對外賠款,迫使清政府開始自己鑄造銀元。我國最早的機製銀元為光緒年間的“光緒元寶”,俗稱“龍洋”,因銀元背麵一般鑄有龍紋而得名。同時也出現了機製銅元,又稱“銅板”。機製銀元和銅元的出現對我國傳統的銀兩貨幣和方孔圓形為主的銅錢是一種巨大衝擊。

除了銀兩、銀元和銅錢外,清代也發行紙幣。清代紙幣品種很繁雜,有官鈔和私鈔之分。官鈔即由官府金融機構發行,私鈔由民間金融機構發行。紙鈔可分銅錢票(可兌換方孔銅錢)、銅元票(可兌換銅元)、銀兩票(可兌換白銀)、銀元票(可兌換銀元)四種。清代發行的紙鈔,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紙幣,與元代的“中統寶鈔”、“至元寶鈔”以及明代的“大明寶鈔”有很大不同。清代紙鈔實際上相當於金融機構(銀號、票號)出具的銀元和銅錢的收據,真正執行流通功能的仍然是銀兩、銀元和銅錢。因此,直到清朝滅亡,也沒有出現類似元代和明代因濫發紙幣引起物價飛漲的混亂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