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盛頓共識”分崩離析、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不知新的發展範例為何模樣的情況下,“北京共識”為世界帶來了新的希望。中國正在發生的事情的核心概念——創新、不對稱性、注重平等、探索有關公民地位的新思想,正在吸引那些懷著追求發展與安全的雄心,但數百年來看到的卻是由於過度依賴發達國家援助而接連失敗的發展模式的國家。“北京共識”使這些國家看到了依靠自身成為一個強國的希望,雖不至強大到足以稱霸的程度,但至少可以強大到實行自決。
附錄源遠流長的中國古代貨幣史
在貨幣產生以前,人類最初的商品交換是以物易物的形式進行的。隨著生產的發展,商品交換的品種和數量越來越多,為了交換的便利,必然要求有一種商品充當一般等價物,作為商品交換的媒介。而這種一般等價物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貨幣。
商代貝幣
原始社會末期最早出現的貨幣是實物貨幣。一般來說,遊牧民族以牲畜、獸皮類來實現貨幣職能,而農耕民族以五穀、布帛、農具、陶器、海貝、珠玉等充當最早實物貨幣。但是由於牲畜不能分割,五穀會腐爛,珠玉太少,刀鏟笨重,因而最後集中到海貝這一實物貨幣。
到了商代的時候,海貝已經成為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我國曆史上最初的貨幣——貝幣因此誕生。貝殼充當貨幣,有很多優點:第一,它有光澤和花紋,可以作為名貴的裝飾品;第二,有天然的單位,便於計數;第三,堅固耐用,不易磨損;第四,便於攜帶。貝幣的計量單位是朋,每朋10貝。在我國漢字中,和財富、價值有關的字大多與“貝”字有關。例如:貴、資、貪、貧、財、購等。
隨著商品交換的擴大,貝幣的流通數量日益龐大。由於海貝來源有限,不敷應用,於是便出現了仿製貝。最初的仿製貝是石貝、骨貝、陶貝,以後發展到用銅來製造,這就是銅貝。銅鑄幣的產生、發展及廣泛流通是我國早期貨幣發展史上的重大轉折。
春秋戰國四大貨幣
到春秋戰國時期,隨著銅幣的廣泛使用,我國逐步形成了布幣、刀貨、環錢、蟻鼻錢四大貨幣體係。
布幣是由農耕工具演變而來,主要流通於中原地區的農耕地區。布幣的基本形狀如鏟,在此基礎上變化多端,按具體形狀又分若幹種。它的演變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即原始布、空首布和平首布。平首布一般都有文字,多數的文字是地名,以表明出處,但也有標明重量的,如“一兩”、“十二朱”、“朱”、“兩”都是貨幣單位,可謂最早的銖兩貨幣。
刀幣起源於漁獵地區和手工業地區,是由實用的刀演化而來,基本形狀如今日之大刀。
環錢主要流行於西部地區,由紡輪演變而來,形狀為圓形,中心有孔。孔有圓形和方形兩種,故有圓形圓孔和圓形方孔的區別,內外邊緣有輪廓和無輪廓兩種。環錢多數都有文字,或標地名,或標重量和單位。環錢是銅錢的原型。
蟻鼻錢專指楚國的銅貝,又稱為“鬼臉錢”。楚國除蟻鼻錢外,還有黃金稱量貨幣“郢爰”,不過“郢爰”的流通範圍很小,僅限於王室和貴族使用。楚國是戰國時期唯一流通黃金的地區。
秦代“半兩錢”
公元前221年,秦國統一六國建立秦朝後,政治統一要求以經濟統一作基礎,秦始皇順應曆史發展趨勢,在統一文字、度量衡的同時,也統一了貨幣。秦朝規定以“黃金”為上幣,以鎰(20兩)為單位;以圓形方孔銅錢為下幣,以半兩為單位。銅錢幣麵鑄有“半兩”二字(字體為小篆,相傳為秦朝宰相李斯所書),標明每枚的重量是半兩,史稱“半兩錢”。這種方孔銅錢從此成為中國錢幣的主要形式,一直沿用2?000多年。方孔銅錢的好處是美觀大方、便於攜帶,中間穿繩索使銅錢不易旋轉,可防止磨損。此外,秦朝還明令禁止其他財物作為貨幣流通。
秦始皇統一貨幣和推行半兩錢對我國古代貨幣發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他對貨幣的規定被認為是我國貨幣史上第一個貨幣立法。
漢代“五銖錢”
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開創漢朝後,繼續沿襲了秦代幣製,使用半兩錢。由於允許各郡國及民間自由鑄錢,引起幣製混亂;同時一些不法商人減重鑄幣,使“半兩錢”名實不符,造成了通貨膨脹,物價上漲。
漢武帝即位後,為了整肅幣製紊亂和抑製通貨膨脹,公元前118年,下旨廢除漢初郡國製幣權,改由中央統一鑄幣。設“上林三官”,即鍾官(掌鑄錢)、辨銅(掌原料)、均輸(掌製範),組成中央鑄幣機構,負責鑄造“五銖錢”(一兩為二十四銖)。此前各郡國所鑄之錢一律銷毀,並將銅材運交上林三官。全國統一使用官鑄的五銖錢,非上林三官錢不許使用。
漢武帝的幣製改革使我國古代貨幣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創造了一個適合社會經濟發展的新的錢幣體製。五銖錢繼承了半兩錢的形式,其重量又經過數十年的探索才確立。由於五銖錢製作精良,便於使用,曆經三國、兩晉、南北朝、隋朝直至唐初,700餘年不衰,成為當時中國流通的主要貨幣。
漢武帝統一鑄幣權和推行五銖錢,是繼秦始皇統一貨幣後我國貨幣史上的又一件大事。
“六朝五銖”劣錢時代
魏晉南北朝是我國曆史上四分五裂的時期,戰爭頻繁社會動蕩,幣製也因此遭到極大破壞。由於銅價高企,鑄幣機構為了節省銅材,減重鑄幣現象層出不窮,五銖錢越做越小,有“鵝眼”、“雞目”之稱,名實嚴重不符。錢幣界把這一時期五銖錢統稱為“六朝五銖”。“六朝五銖”錢除鑄造粗糙、重量不足外,幣麵文字還有書寫錯誤、筆畫不全現象,有將“五銖”寫成“五金”者,也有寫成反文“銖五”。
公元589年,隋文帝楊堅統一中國開創隋朝後,鑄行“開皇五銖”錢,結束了漢末以來300多年幣製龐雜局麵。隋朝是最後一個使用五銖錢的朝代。
唐代“開元通寶”
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淵建立唐朝。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唐高祖對錢幣進行了一次重大改革,廢除五銖錢,鑄行“開元通寶”錢,結束了秦漢以來以重量“銖兩”命名的錢幣體係,而開創了唐宋以後以“文”為單位的通寶錢(亦稱寶文錢)。“開元”有創始、首創之意,“通寶”即流通的寶貨。其在重量單位上有重大突破,古代衡法二十四銖為一兩。“開元通寶”開創十進位製,每枚重二銖四為一文錢,積十文錢重一兩,即十錢一兩。
通寶錢外形仿“五銖錢”,係銅鑄幣,成色以銅為主,摻以錫和白鑞,幣麵鑄“開元通寶”4個漢字,用隸書書寫,相傳出自初唐書法大家歐陽詢之手,因此又被譽為書法幣。開元通寶在唐代鑄行200多年而使幣製長期穩定。唐代以“文”計數,以錢兩為重量單位的寶文錢體係沿襲到清朝,曆時1?0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