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知識經濟序曲(四)(1 / 3)

二、高科技浪潮

二戰結束後,人類科技獲得長足發展,以計算機和通信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以基因工程為核心的生物技術和新材料技術迅速興起。

高科技是指那些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社會和軍事有重大影響,能形成新興產業的先進技術。高技術high-tech一詞最早出現在70年代的西方國家。1983年收入美國《韋氏第三版國際辭典補充9000個詞》當中,成為英文中一個正式名詞。後來,人們發現科學與技術密不可分,就提出高科技的這一更為確切的概念,英文即sciencebasedhigh-tech。中國科技部長,當時擔任原國家科委副主任的朱麗蘭同誌曾在中組部等於1991年舉辦的《90年代科技發展與中國現代化》係列講座中指出:“什麼是技術?過去說技術是經驗的積累。但高技術不是經驗的積累,它是基於科學的發現創造而產生的技術。在會上大家都同意把高技術工業園區改為基於科學的技術工業園區。”

直至60年代,“科學”和“技術”還是兩個概念,“科學”是對客觀自然規律進行的係統的、歸納為一定模式的知識探索,是在研究人員的“象牙塔”中進行的。“科學”有兩個產物:一個是“知識”,一個是“技術”,知識的創新叫“發現”,技術的創新叫“發明”。到了70年代又一批新技術的湧現使得科學與技術之間的原有界限已不再明確地存在,至80年代這批新技術被稱為“高技術”。由於這些技術具有科學和技術融合的特性,又被稱為“高科技”,按聯合國組織的分類,主要有信息科學技術、生命科學技術、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科學技術、新材料科學技術、空間科學技術、海洋科學技術、有益於環境的高新技術和管理科學技術(又稱軟科學技術)。這些高科技,表現了與以前的“科學”明顯不同的特點。

(一)高科技的特點

高科技具有高度的戰略性,是綜合國力的核心之一,直接關係到一個國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它具有以下特點:

1.高科技具有高度的創新性和應用性,它來源於大規模的科研創新,是為應用服務的。與以前的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地理和生物等科學不同,高科技的分類不再以探索係統知識為標準,而以追求效用為標準。如信息科學就是要加大、加快信息的存儲、處理和傳輸,光電子學、大規模集成電路和計算機科學就都是為這一目的服務的。新材料科學就是要獲得新材料。海洋科學就是以整個海洋為對象的綜合學科,包括了一係列新科學技術。這種變化給我們的科研帶來了變革,如包括社會科學在內的多學科綜合研究就已經成為現代的研究方式。

2.高科技具有高效性,它的生產率是手工業的上千倍,傳統工業的上百倍。

3.高科技具有高度的滲透性,能廣泛地影響各產業和人們的生活思維方式。

4.高科技具有高度的風險性,有些領域的高科技項目成功率不足3%。

5.高科技具有高度的競爭性同時又具有高度的時效性。和以前的技術不同,從科學到技術的周期大大縮短。如從1831年發現發電機原理到1872年發明發電機,用了41年的時間,跨了兩代人,無法在一個人手中實現;而從1974年提出無線移動通信的原理,到1978年出現手提電話隻用了4年時間,完全可以在一個人手中實現。因此,使科學技術在短期內直接產業化成為了現實。

1998年2月28日《人民日報》發表的文章認為,由於上述高科技具有在短期內直接實現產業化的特性,目前高科技產業化已成為時代的浪潮,並表現出與傳統產業不同的特點。

其一,傳統工業技術發明的指導思想都是盡可能多地利用自然資源,以獲取最大利潤,不考慮或極少考慮環境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建築在自然資源取之不盡,環境容量用之不竭的基礎上,甚至以向自然掠奪為目的,這不能不說是技術與科學分離的悲劇。而高技術產生在多種自然資源幾近耗竭,環境危機日益加劇的時代,又把科學與技術融為一體,反映了人類對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科學而全麵的認識。因此,高技術的指導思想是科學、合理、綜合、高效地利用現有資源,同時開發尚未利用的富有自然資源來取代已近耗竭的稀缺自然資源。如信息科學技術的軟件,生命科學技術的基因工程對資源的耗費與傳統技術不可同日而語。所以,符合上述指導思想開發的產業就是高技術產業,反之則不是高技術產業。

其二,傳統工業技術需要大量資金、設備,有形資產起決定性作用,而高技術產業則需要知識、智力,無形資產的投入起決定性作用。當然高科技產業也需要資金投入,甚至是風險資金投入,但是如果沒有更多的信息、知識和智力的投入,它就不是高技術企業。目前美國許多高技術企業的無形資產已超過了總資產的60%。

其三,高技術產業較之鋼鐵、機械和紡織等產業的另一顯著不同就是,產業技術領域十分廣闊。僅以信息科學技術為例,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在計算機技術、微電子技術、芯片技術、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光電子技術、光纖技術、激光技術、網絡技術和軟件技術以及層出不窮的高新技術中全麵領先,任何一個國家都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智力資源,“有所為,有所不為”,占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