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知識經濟對就業的負麵影響
(一)人才危機
知識經濟的主要動力之一是信息技術革命,國家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的首要條件就是擁有一大批信息技術領域的專門人才。自80年代以來,世界科技領域的競爭日益激烈,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的地位愈發重要,社會生產力得到空前發展。但由於人類知識總量每5年增加一倍,全世界範圍內出現了人才、尤其是信息技術人才危機。
1997年8月4日出版的美國《商業周刊》指出,目前最為緊缺、最為炙手可熱的是網絡技術人才,其次是為工商企業提供高級技術谘詢服務的人員,再次是從事各種應用程序編製和設備開發工作的人員。據《華盛頓郵報》1998年2月報道,美國目前十分缺乏技術熟練的勞動力,特別是電腦程序編製人員。美國弗吉尼亞技術公司進行的最新調查表明,美國每10個信息技術職業中就有一個位置空缺。據美國勞工部估計,從現在到2005年,美國平均每年需要9.5萬名新的電腦專家、電腦係統分析家和程序編製人員。這種空缺一年造成的損失高達10億美元。
據《日本經濟新聞》1998年3月25日報道,美信息產業人材嚴重匱乏。美國高科技領域技術人員不足的現象日趨嚴重。這是因為,隨著因特網的普及,社會對技術人員的需求越來越大,而電腦專業的學生人數卻在減少;另外,一直接受美國許多企業委托,負責軟件製作的印度等國也感到人材供給已告匱乏。人們擔心“人力資源不足”會成為製約美國產業界發展的主要因素。
技術人員不足的情況不僅表現在半導體和電腦行業,也波及金融等信息係統服務行業。根據美國有關機構的調查,1997年年底高科技技術人員比需求人數少了34萬人。不論哪個行業,接受調查的68%的企業都說這一問題“正製約著發展”。
在美國,獲得電腦專業學位的學生人數,1986年為5萬多人,1995年則減少到3.5萬人。軟件製作行業需要大量人手,雖然美國企業一直在向外國發展委托業務,但這也是有限的。美國軟件行業專業團體的負責人指出:“作為美國企業最大的委托國家印度,目前有75%的軟件專業人員在從事麵向美國的工作。印度已無餘力承接新的委托,而另外又沒有合適的國家。”
在歐洲,信息技術人才也嚴重短缺。設在德國法蘭克福的歐洲信息技術觀察組織1998年3月預測,今後5年內,歐洲至少需要增加150萬到200萬信息技術人才。該組織發表的最新年度報告指出,目前知識已取代傳統的原材料而成為最基本的資源,人才的作用正日益突出。
要解決所謂的“2000年問題”需要采取人海戰術,因此其他領域對技術人員的需求也在急劇增加。隻要總的人員供給不擴大,就隻能相互爭奪有限的人力資源。就像工業化時代天然資源所起的作用一樣,人力資源因素將會左右高技術的命運。
除專門技術人才外,知識經濟時代其它行業的普通勞動者也必須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術,具備信息處理能力。缺乏信息方麵的知識與能力就相當於信息時代的“文盲”,知識經濟時代的“文盲”。1996年6月11日的德國《商報》稱,德經濟界人士預計,隨著信息技術產業在國家經濟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預計到2000年時將隻有1/3的勞動者可以不需要電腦知識,而這一比例還會逐步縮小。
(二)就業者的困惑
新科技帶來的轉變,雖然為新時代開創了無限的可能與機會,但是也夾帶著無限的未知與危險。新科技可能使得未來社會的財富更集中、接受新科技與未接受新科技族群間的差距更大,我們現在擁有的隱私權等權利也可能被破壞,而現在的法律、規範也將不足以應付新時代的需要,造成混亂的局麵。未來到底是危機還是轉機,就看我們在這個新時代的黎明時刻采取什麼樣的行動。
1998年1月23日法國《費加羅報》刊登美國經濟學家傑裏米·裏夫金同該報記者菲利普·屈讚的談話。裏夫金認為人類文明自存在以來一直是圍繞必須的勞動發展的。無論是對舊石器時代的狩獵(或采摘)人和新石器時代的農民來說還是對中世紀時期的手工藝人和20世紀從事流水作業的工人來說,勞動一直是日常生活的主要組成部分。現在,在人類曆史上第一次出現了勞動開始被排除在經濟生產過程之外的現象。再過約一個世紀,在多數工業化國家,很可能就不需要勞動了。人們看到,在許多活動領域,排擠人的工作崗位的“智能”機器現在已經在迅速出現。
這就迫使數以百萬計的工人、技術人員、職員和幹部再也無法每周工作滿法定工作時間。他們的工作時間僅僅夠他們維持生存。更有甚者,他們最終還會失業。
裏夫金認為,第一次技術大變動導致機械力被用來代替人力或獸力。但現在,信息和自動化新技術卻是要代替人的思想。“智能”機器將能在各個領域代替人勞動或工作。在發達國家,75%的就業人口從事的工作或多或少都是重複性的勞動。而越來越完善的自動化係統、機器人和計算機完全可以從事這類勞動。例如,在美國,在今後若幹年內,1.24億個工作崗位中的9000多萬個工作崗位將會被取消,由自動化係統去負責完成有關的工作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