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變革實際上是一場革命。這不僅是一場經濟的和社會的革命。這場革命還涉及到人類文明的基礎本身。工業革命結束了奴隸製和農奴製。“信息時代”將結束普遍的勞動工資製。
這種變革將帶來兩個重大問題。一是造成了大規模傳統工作領域的失業,如何解決這種結構性失業是人類必須解決的問題。二是知識經濟將產生巨大的新利益,到目前為止,生產的效益(包括金融效益)隻是用來增加企業的利潤和交易所股東們的財富,提高公司領導人和高技術勞動新精英階層的工資,如何公正地分配這種利潤也成為未來社會的一種挑戰。
受這兩大挑戰最明顯的是傳統工業。30年來,美國的企業的生產一直在增加,美國一直保持著世界第一大工業國的地位,而工人人數卻由占勞動力人口的33%減少到了占勞動力人口的17%。再過10年,美國企業中的工人人數將隻會占勞動力人口的12%(到2020年將隻會占不到2%)。現在有些工廠已經差不多不用工人了。現在,即使在服務行業(刃、保險公司、零售和批發商業等),工作也在實行自動化。在實施了結構調整計劃以後,公司又在實行裁員計劃。這些公司正在取消傳統的金字塔式的結構,用高度專業化的小組(這些小組工作時依靠的是電腦和世界通信網絡)代替那些人數眾多的“白領職員”。雖然這些公司現在還雇有一些“白領職員”,但應當知道,這些“白領職員”的工作條件已經變了:那些曾按全日工作製工作的職員現在均在按非全日工作製工作(即每周工作時間不足法定工作時間)或隻是從事臨時工作。公司這樣作均是為了減少工資成本和公司的負擔,使公司的盈利增加。
(三)將可能出現兩極分化
由於知識經濟時代就業形勢的改變,將可能出現兩極分化現象。在就業者中,有新“信息時代”的“知識技術”勞動者,他們隻占勞動力人口的不到20%,其餘的則是就業水平在下降的工人和“白領職員”。實際情況是,世界正在分為彼此絕不相同的兩類人:一類是在信息技術方麵的優秀人員,他們領導著這種高技術經濟;另一類是其人數越來越多的勞動者,他們的處境正在發生巨大變化,在日益信息化的世界上幾乎沒有什麼前景(特別是沒有希望得到真正的全日製工作)。
在知識經濟時代,如果不加采取有力措施,有機會從事全日製工作和工作有保障的人與沒有機會工作的人之間的鴻溝將會擴大,由此將會出現社會動蕩,犯罪率將會上升。收入的減少,失業人數的不斷增加和貧富分化帶來的結果是為了生存下去,越來越多的失業人員(被解雇者或根本就找不到工作的人)將會自動卷入犯罪行動。被開除出高技術“地球村”的這些人可能會鋌而走險,爭取用武力獲得經濟製度拒絕提供給他們的東西。
像任何新生事物一樣,知識經濟是把雙刃劍。如果我們引導得當,新技術革命有可能促使數以百萬計的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變化,引發一場將導致真正的經濟和社會複興的運動;但如果任其負麵影響發展下去,多數人不能從中獲利,那麼知識經濟給人類帶來的將是苦果。
十一、因特網綜合征
隨著因特網的普及,一些網蟲,特別是一些青少年整天沉溺於因特網中,已經上癮不能自拔。早在1995年底,英國諾丁漢特倫特大學的心理學家麥克·格裏弗斯博士對一些整天沉溺於因特網中青少年的表現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他們的表現如同吸毒成癮或酗酒者的表現類似,一接觸因特網就興奮異常,如果沒有機會接觸因特網就會“網癮難耐”,一些青少年每天泡在因特網上的時間多達14小時,盡管每小時要花電話費二三英鎊。其他科學家也發現,因特網綜合征的患者症狀非常明顯,他們的手指不停地動著,仿佛要讓想象中的鼠標移動似的。隻有一件事在他們的頭腦中縈繞:因特網。他們隻是為了活下去才睡覺和吃東西,他們從不離開自己的屏幕。最嚴重的病人會以自殺告終,但不是虛擬的自殺,而是在線工作時實實在在的自殺。這些人是“因特網癡迷症(IAD)”的受害者。
由於因特網上的信息量十分龐大,因此用戶幾乎可以無窮止地獲取各種信息,其中包括電子遊戲以及暴力色情信息等,這很容易使意誌薄弱的青少年上癮。格裏弗斯指出,青少年過多地在因特網上遊玩會減少其他活動的時間,不利於成長,會導致心理變態。
因特網綜合征已被越來越多的人知曉。美國有兩個典型例子,充分揭示了信息上癮者症狀有多麼嚴重:一位婦女由於過分迷戀因特網,棄丈夫和孩子於不顧,竟然將床搬到計算機旁,“與電腦同眠”;另外還有一位少年“網蟲”,在網上漫遊玩得茶飯不思,沒有辦法,父母隻得給他配備了輪椅,以便開飯時能強行將其從電腦旁“推”開。
據法國《快報》1998年5月28日報道,在一次精神病學大會上,意大利羅馬一所教會學校的教師、精神病科醫生托尼諾·坎泰爾米報告了24個因特網綜合征病例。目前,這些人中隻有4人(3男1女)同意接受心理治療,其他的人隻是向那些專門幫助IAD患者的無數因特網網址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