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將實行社會化、網絡化、國際化的新模式,實行機構開放、人員流動、公平競爭、擇優支持、評價從嚴、待遇從優、動態調整、激勵競爭的新機製,倡導求真唯實、鼓勵合作競爭、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新文化。中科院還將建設麵向新世紀的優秀科技隊伍。中科院現有職工約10萬人,未來將逐步精幹固定人員,規模大致控製在3萬人左右;擴大流動人員隊伍(客座研究人員、訪問學者、博士後和研究生),規模約3萬人。加大吸引優秀青年人才的力度,在現有“百人計劃”等基礎上,三年爭取吸引國內外600名左右優秀青年學科帶頭人。設立流動人才專項基金,並將大部分名額分配到試點單位;流動人才基金名額為:博士獎學金2500名,博士後基金1000名,訪問學者基金200人/年,客座研究員基金100人/年等。
中科院實施“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工作將分為三個階段:第一為啟動階段(1998—2000年),主要任務是基本完成八個知識創新基地建設試點工作。第二為全麵推進階段(2001—2005年),主要任務是全麵展開,基本完成國家知識創新係統有關中科院部分及運行機製的建立,形成國家科研機構新體製和現代科研院所製度。第三為優化完善階段(2006—2010年),主要任務是優化、完善國家知識創新係統有關中科院部分及運行機製,大幅度增強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五、做好走向知識經濟的準備
(作者:科學技術部副部長惠永正,原載於1998年4月12日《經濟日報》)
有關研究顯示,世界上有90%以上的科技投入、科技人員和科技活動集中在發達國家。很多發展中國家的科技投入還趕不上發達國家的一家企業。沒有自己的專利、品牌和知識產權,不少發展中國家不得不依附發達國家或跨國公司來發展自己的經濟,在全球經濟一體化中處於被動的地位。知識經濟的到來有一個危險,就是有可能加劇知識分配和交易的不平等,發展中國家把知識產權交給發達國家,反過來自己不得不以高昂的代價來求購知識的成果。麵對知識經濟湧動的浪潮,發展中國家特別需要未雨綢繆。
中國的國情極其複雜,就經濟而言:發展不平衡,多種經濟成分、多種生產方式、多檔次技術水平並存,市場和產業的格局尚處在大的變動之中。在這種條件下,全社會共同向知識經濟社會的邁進是難以做到的。但這不等於我們應忽視自己的知識經濟的萌芽,或放棄發展局部的知識經濟,我們更應充分認識到現在所麵臨的一些有利的條件和契機:
——小平同誌“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為我們向依靠科技進步的知識經濟發展做了必要的理論準備,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使我們找到了國家強盛的持久動力;
——我國的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建設正穩步推向前進,兩個轉變特別是增長方式轉變的實施正逐步地把我們的現代化建設推向知識經濟的軌道;
——全球的信息化、經濟一體化和新一輪技術革命為我們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此外我們在技術和產業發展方麵有後發優勢,還有自主創新的巨大潛力;
——我國高科技產業的規模日益壯大,為知識經濟成長奠定了基礎,另一方麵不斷加強的基礎研究和高技術研究都在培育著未來知識經濟的巨樹和森林。
同時我們還要有兩點清醒的認識:其一,中國不可能全盤走發達國家的老路。大家都知道,這一點是由我們獨一無二的國情所決定的,是由我們既要工業化又要同時信息化的道路所決定,是由我們先計劃後市場的製度路線決定的。再者,發達國家當時麵臨的環境我們現在也不具備,他們所造成的失誤、浪費和汙染也是我們承受不起的。其二,我們要積極謀劃,科學地決策我們進入或者是並入知識經濟的途徑。由於我們國情特殊,各種經濟形態都有,目前尚難以采取統一的步調和模式一起向前邁進。所以國家的統籌安排、合理規劃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要建好國家信息基礎結構,加快我國的信息化進程;
第二,要積極推進用高科技改造傳統產業,盡快提高支柱產業和主要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
第三,創造環境,加強導向,完善支撐條件,全力支持與知識經濟相關的產業的快速成長。這些產業包括高科技產業、軟件產業、電訊產業、環保產業、金融產業、智能服務業、科技谘詢業、教育和培訓產業等等。這些產業將為我國下個世紀的發展開辟廣闊的空間;
第四,鼓勵科技進步,培植以創新求發展的風氣。鼓勵創新,要讓有意義、有價值的創新得到社會的回報;培植風氣,才會為持續創新機製的運作造就良好的環境。從技術水平上講,我們同發達國家有一定的差距,做好引進和消化吸收,固然可以使我們走一些捷徑。但是可持續的發展首先是自我發展,真正的競爭力隻能出自自主創新,真正的動力在我們自己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