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 中國知識經濟發展戰略(三)(2 / 3)

美國國家競爭力委員會稱,美國在27個關鍵技術領域中取得24個領先地位;世界經濟論壇等發表的國際競爭力報告顯示,美國的國際競爭力明顯領先於日本。麵對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日本政府調整國策,提出“科技創新立國”,韓國也大幅度增加了科技投入。

3.國家創新能力關係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

在工業經濟時代,國家的技術創新能力與經濟增長和國際競爭力緊密相關;在知識經濟時代,國家的創新能力,包括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能力,是決定一個國家在國際競爭和世界總格局中的地位的重要因素。正如江澤民同誌指出的:“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於世界先進民族之林。”

建國40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十多年來,我國科技事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國家創新能力有了較大提高,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在國際上產生了重大影響,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解決了大量重大科技問題。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我國創新能力與國家發展需求和國際先進水平相差較大,近年來還有拉大的跡象。

(1)我國科技國際競爭力落後於經濟國際競爭力。1996年,我國GDP排世界第7位,而我國科技國際競爭力排世界第28位。

(2)我國科技國際競爭力連續3年下降。這是我國國際競爭力8大類指標中惟一連續下降的指標,從1994年世界第23位下滑了5位。

(3)我國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效率不高。1996年,我國從事研究與發展總人數和企業研究與發展總人數均列世界前4名;而我國科學研究和專利指標的國際競爭力分別為世界第32位和21位。

我國創新能力不強,一方麵與我國的科技投入不足和市場機製發育不完善有關,另一方麵也與我國現行創新體製及運行機製的不盡合理有關。現行體製中,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的科研分工與合作需要加強,政府部門的職能要向宏觀調控方向轉移,短期行為和分散投資的狀況需要得到扭轉。朱麗蘭同誌最近說,目前我國科技自身的儲備不足,對社會需求支撐不力,已成為科技發展的主要問題。如果不及時采取有力措施,大幅度提高國家創新能力,勢必將影響我國在21世紀知識經濟時代的國際競爭力和國際地位,中華民族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的宏願也將麵臨挑戰。

世界近現代史表明,一個國家經濟發展達到一定水平後,其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來自科技創新;後發國家從技術引進為主轉向技術引進與自主技術創新並重的時間大約為30年左右;大幅度提高國家科技能力非一日之功,需要數十年和幾代人的努力。根據我國“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到2010年,我國經濟建設將轉移到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21世紀,知識經濟的高速發展將會對我國科技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深化科技體製改革,建設國家創新體係,增強國家科技戰略儲備,為21世紀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已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共識。

四、中科院啟動知識創新工程

(原載1998年6月14日《光明日報》,記者薛冬報道)

中國科學院《迎接知識經濟時代,建設國家創新體係》研究報告上報黨中央和國務院後,受到中央領導同誌的高度重視,江澤民總書記於2月4日對這一報告作了重要批示;日前在國家科技教育領導小組舉行的第一次會議上,又審議並原則通過了《關於中國科學院開展“知識創新工程”試點的彙報提綱》。為落實黨中央和國務院的指示精神,中科院今天在京召開“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實施知識創新工程”會議,這標誌著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工作正式開始啟動。

《迎接知識經濟時代,建設國家創新體係》研究報告是中科院從國家整體發展出發、經數月調查研究而完成的。中科院的“知識創新工程”是國家創新體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項“知識創新工程”試點的基本思路是:明確方向,深化改革,建設基地,造就人才,開拓創新,加快發展。中科院麵向新世紀的發展設想是:一個中心——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國家自然科學和高技術的知識創新中心。兩個組成部分——一批國家科研機構和由中科院院士組成的國家科學技術方麵的最高谘詢機構。三大主要功能——知識創新為主、知識傳播和知識轉移並重。四個方麵的戰略重點——基礎研究、戰略性研究、國家重大科技任務、科技谘詢與服務。近期知識創新重點是:戰略性基礎研究,可持續發展相關科技創新研究,戰略性高技術創新研究,自然科學前沿和大科學創新研究。

“知識創新工程”試點的核心內容是深化改革,調整結構,轉換機製,建設基地。首批建設試點候選基地有八個:上海生命科學研究基地,北京物質科學研究基地,北京地球科學研究基地,西北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基地(蘭州),西南生物資源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基地(昆明),上海高技術研究發展基地,北京信息科學技術研究發展基地和東北高性能材料與先進製造技術研究發展基地(沈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