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知識經濟與我國麵臨的機遇和挑戰
(原載《中國科學報》1998年2月16、18日第1版,作者:鍾可元)江澤民同誌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指出,從現在起到下世紀前10年,是我國實現第二步戰略目標和向第三步戰略目標邁進的關鍵時期。我們要積極推進經濟體製和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努力實現“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為下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打下堅實基礎;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使經濟建設真正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這是我國跨世紀的奮鬥目標。
貫徹落實十五大精神,高舉鄧小平理論旗幟,把握國際發展趨勢,深化科技體製改革,建設國家創新體係,提高國家創新能力,是我國實現“三步走”發展戰略的必然選擇,是實施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大舉措。
在我國邁向第三步戰略目標的同時,世界科技正突飛猛進,一個以知識和信息為基礎的、競爭與合作並存的全球化市場經濟正在形成;發達國家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了其他生產要素貢獻率的總和,人類的未來和國家的繁榮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依賴於科技創新和科技知識的應用。我國第三步戰略目標是以發達國家為參照係的動態目標,而發達國家正向知識經濟邁進,這就要求我們抓住機遇,迎頭趕上,大力發展以知識和信息為基礎的經濟,實現我國經濟工業化和知識化的協調發展。
1.21世紀將是知識經濟占主導地位的世紀
複旦大學校長楊福家院士撰文指出,“如果說,在200年前,工業經濟開始替代農業經濟,今天,知識經濟正開始替代工業經濟。”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這種經濟直接依賴於知識和信息的生產、擴散和應用。現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與應用,不僅提高了傳統產業和現代農業的勞動生產率,而且加速了知識密集型製造業和服務業的發展;世界經濟正向全球化、知識化方向轉移,大量投入正流向高技術產業和服務業,尤其是信息與通訊、教育與培訓、研究與發展等方麵。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1996年年底報告中指出,其主要成員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0%以上已經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知識經濟不僅改變著世界經濟結構,也改變著傳統觀念。在農業經濟時代,人們夢想占有土地;在工業經濟時代,人們希望擁有資本;在知識經濟時代,掌握知識將成為人們的追求;創造知識和應用知識的能力與效益成為影響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的重要因素。
知識經濟的崛起,源自以信息技術等高技術及其產業迅猛發展為標誌的科技革命;知識經濟的發展,又給這場科技革命注入了強大活力。21世紀,知識經濟將逐步占據國際經濟的主導地位。知識經濟對發達國家而言,是生產力發展的自然結果;對處於工業化進程中的發展中國家,則是機遇與挑戰並存。
為迎接知識經濟的挑戰,發展中國家在加速工業化的同時,必將大力發展知識密集型製造業和服務業,其經濟發展將經曆工業化為主、工業化和知識化並重、知識化為主三個階段。
在這個過程中,世界科技的發展將更加迅猛,技術革命向產業革命的轉移周期和技術產品的市場生命周期將更短,發展中國家通過學習別國技術和經驗而趕上發達國家的難度將提高,“後發優勢”的作用將減弱;一個擁有持續創新能力和大量高素質人力資源的國家,將具備發展知識經濟的巨大潛力;一個缺少雄厚科學儲備、缺少對國際科技前沿動態的識別和響應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國家,不僅將失去國際市場競爭力和國內市場競爭優勢,還將失去知識經濟帶來的機遇。
2.國家創新體係是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石
本世紀70—80年代,歐美發達國家相繼出現經濟增長減慢,而日本和隨後的其他東亞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迅速崛起,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西方學者在研究了日本的“技術立國”政策和國家技術創新機製後認為,國家技術創新係統在日本經濟調整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世界各國的國家創新體係不盡相同,其對國民經濟持續發展所起的支撐作用日益增大。
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向知識經濟轉移,科學研究係統在知識經濟中起著知識的生產、傳播和轉移等關鍵作用。據統計,1993—1994年,美國專利所引用科學論文的73%來自科研機構和大學的科學研究,隻有27%來自企業;1993—1994年專利引用的科學論文是1987—1988年的3倍,而同期專利總數僅增加了30%。可見,科學研究對企業技術創新有很大的支持作用,而且支持作用在不斷加強。知識的大量生產和廣泛應用,促進了知識經濟的快速發展。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以技術立國的日本,經濟增長減慢,國際競爭力下降,在多數科技領域落後於歐美發達國家;而注重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歐美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掌握了知識經濟時代的主動權,其相對完善的國家創新體係為歐美經濟的發展不斷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