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 中國知識經濟發展戰略(二)(1 / 3)

對國際競爭力貢獻率第二位的是政府管理

依據國際競爭力理論,政府管理的國際競爭力,其基本目的就是評價一國政府管理作用是否有益於增強國際競爭力的程度。1996年中國政府管理的國際競爭力世界排名第9位,比1994年的第14位和1995年的第12位有明顯提高。

政府作用要素包括:政府對經濟的影響、法律與規章製度環境、貨幣與財政政策、社會、政治的穩定程度等。無論在何種製度下,任何一個國家隻要進行社會化的大生產,就必須依靠政府管理、調節和控製國民經濟,以達到增強經濟實力、從而提高國際競爭力的目的。

世界銀行的專家認為,中國經濟之所以能夠持續增長,除了有突出的儲蓄業績,生產、所有權和就業模式迅速的結構變革外,最重要的是務實的體製改革釋放出新的能量並大大提高了效率。

在過去18年裏,雖然中國的改革一開始沒有明確的目標,但事實上有一個確定的“方向”,那就是不斷地增加一些市場的因素,從而使改革在開始就有了“市場取向”。從1978年至今,中國政府在不斷地演進其改革的目標,經曆了六個發展階段:

1978—1979:計劃經濟要利用“價值規律”;

1979—1984: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

1984—1987:有計劃的商品經濟;

1987—1989:引入一定的“市場調節”或“利用市場調節”的積極作用;

1989—1993: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有機結合的經濟;

1993—現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由於中國政府選擇了漸進式改革的道路,避免了用激進方式打破舊體製,不僅獲得了經濟高速增長和繁榮,而且還提供了穩定的宏觀環境及社會條件,這也是中國改革得以成功的最核心因素。除此之外,中國政府管理還在很多方麵顯示出較強的國際競爭優勢:比如間接稅收入占GDP比重、雇主上繳社會保障金占GDP比重均排世界第1位,政府最終消費支出占GDP比重、反市場壟斷均排世界第2位,稅收總額占GDP比重排世界第3位,官方儲備資產占世界第5位,政府透明度占世界第7位,政府政策是否受到公眾輿論的支持,世界排名第10位。穩定的社會政治環境,為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間,政府管理的有效性為提高國際競爭力奠定了基礎。

對國際競爭力貢獻份額第三位的是國際化程度

當今,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日漸成為市場競爭中的重要內容,使國際市場既成為各國進行激烈角逐的競技場,同時也成為檢測各國國際競爭力的最終考場。

國際化程度的國際競爭力,主要反映一國開放和參與世界貿易及資本市場的綜合實力。中國的進出口增長速度遠遠高於美國,1992—1994年,中國進口年均增長速度為21.25%,世界排名第5。出口年均增速為20.87%,世界排名第2。不僅如此,中國進出口商品結構近年來已有很大變化,製成品取代初級產品穩居出口主導地位,1994年這一比重達83.7%。

經濟對外部世界的開放,是中國經濟改革措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貿易、外國直接投資以及中國的高儲蓄率,這三者已經成為中國經濟迅速發展的重要因素。70年代末,中國的進出口額在GDP中所占比例大約為13%,是世界這一比例最低的國家之一。在其後的17年中,這一比例猛增至占GDP總值的30%以上。按照美元計算,中國的貿易增長了9倍,從360億美元增到3000億美元。從而成為世界第10大貿易國,占世界貿易總量的4%。

中國在國際投資方麵也表現出色,尤其在對外資吸引力上,1994年,中國外資流入規模僅次於美國,綜合排名世界第4位。對外直接投資流量1994年為20億美元,世界排名18位,對外直接投資存量138億美元,世界排名18位。

中國融入世界經濟的速度是非常驚人的。據有的專家估計,到2020年,中國的出口預計將接近世界總量的10%,超過日本,但仍居北美和歐盟之後。中國迅速與世界經濟融為一體,將給世界造成大部分是有利的影響,對世界經濟是一種機遇,而非一種威脅。

中國基礎設施、金融體係、國民素質國際競爭力世界排名分別是第40位、第37位和第35位,這是八大領域中國際競爭力排名最靠後的三項。

基礎設施、金融市場和服務、國民素質的三大劣勢因素:

基礎設施缺乏競爭力,很可能成為

製約中國未來發展的重要“瓶頸”之一基礎設施是國際競爭力的主要構成因素之一。這些年來,盡管中國各級政府為改善基礎設施作了不懈努力,但整體落後的麵貌並未得到根本改觀。在基礎設施的評價指標中,能源基礎設施、技術基礎設施、運輸基礎設施、環境基礎設施四個大要素中,中國大體處於40位以後。國際上一些專家認為,缺乏競爭力的基礎設施很可能成為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製約因素。

以交通基礎設施為例:中國鐵路、公路、空運、港口基礎設施對企業的滿足程度世界排名分別為39、43、45、44位。其中最受關注的是中國的道路設施,與其它大國相比,中國的人均公路網覆蓋相對不足,鐵路網密度(1992年每平方千米的鐵路千米數)每平方千米僅有0.01千米的鐵路線裏程,僅為美國的1/2。

中國不僅交通運輸落後,而且在新技術的基礎設施方麵,也呈落後狀態。從每千人擁有的計算機數量看,每千人僅擁有計算機2台,每千人中的互聯網絡的戶主(個),中國為零,排名世界第45位,表明其互聯網絡技術競爭力極弱,而美國這一比例高達21.82%。

專家調查結果表明,中國對運輸基礎設施的重視程度還是很低的,世界排名第44位。

這不是否認我們過去十年間在基礎設施投資方麵所取得的巨大進步,這些投資在1985年相當於GDP的4.4%,而到1994年已上升到7.5%,主要資金來源是通過提高價格(比如電力)和政府指導的信貸,隻有一小部分是預算資金。這使商業上並不可行但經濟效益很高的基礎設施項目投資不足。一個國家不可能逾越它的“瓶頸”取得經濟的快速發展。“瓶頸”存在多久,取決於政府為基礎設施支付多少新的資金。因而,中國計劃將把GDP的8%—9%用於基礎設施,特別是相當於GDP總值的0.5%—1%的增加的預算資金引導到基礎設施投資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