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 中國知識經濟發展戰略(二)(2 / 3)

據世界銀行估計,中國未來對基礎設施的需求,在下一個10年多達每年750億美元。由於資金不足,因此應進入基礎設施融資的發展階段,中國正在為發行具有資產支持的證券製訂法律。

金融與服務競爭力:中國排名世界第37位,已經成為影響整體國際競爭力的劣勢因素之一金融一直是中國改革的薄弱部分,它最容易受到衝擊。政府需要像在其它部門所做的那樣,持續不斷地在這一領域實行改革,使其具有競爭力。

金融在現代經濟中的地位日益增強,一國金融體係的規模和效率的高低,成為推動或抑製經濟發展的越來越重要的因素。金融與服務國際競爭力的評價指標主要有:實際短期貸款利率、國際市場籌資、銀行規模、企業家獲取資金的難易程度、金融機構的自主權等等。在17項具體指標中,中國除了少數總量性指標如股票市場籌資額、上市公司數目、銀行規模等排名在中等偏上以外,其餘都在30名之後。主要問題是:進入國外資本市場限製嚴格,影響資本的國際流動;從銀行到企業的貸款流動太差;地方資本市場開放程度嚴重不夠,影響資本流動和市場配置;證券市場發展較快,但人均市場價值還比較低;商品出口國際代理業務比重小,金融效率開發不足;風險資本利用效率低下。

以資本成本對競爭性企業的發展是否有利為例,我國排名世界第33位,資本成本高已經成為共識。第一,我國專業銀行和商業銀行的負債,主要來源於居民儲蓄,而不像西方商業銀行那樣主要是吸收工商企業的活期存款和其它領域的資金,致使銀行不得不靠較高的利率來吸收存款,使其經營成本上升,資金成本也就高居不下。第二,企業資產負債率高,而資金利潤率低,也造成資本成本相對較高。專業銀行的貸款大部分流向國有企業。在國有企業資產負債率從1980年的18.7%攀升到1994年的75%的情況下,相當一部分企業的生產周轉資金幾乎全部依靠貸款,貸款的年均利率12%,而資金的贏利率水平為6%—7%。如此高的資金成本,阻礙了企業的競爭力提高。

又如信貸從銀行向企業的流動是否容易,是衡量金融效率的最重要的指標。這一指標我國排名第43位。其原因是體製的問題,經濟效益較高的項目或企業,往往很難得到貸款,降低了貸款的流動效率,增加了信貸從銀行向企業流動的難度。

中央銀行政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是否積極,在這一調查指標中,我國名列第30位。

中央銀行在某種程度上缺乏市場化的貨幣政策與宏觀調控手段,商業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缺乏市場化的外部環境和經營機製,資本市場缺乏市場化金融工具和運行機製。問題的症結都在於“市場”兩字,這是造成金融與服務國際競爭力落後的根本原因。

1996年參加國際競爭力排序的共有46個國家和地區,其排名順序依次是:美國、新加坡、香港、日本、丹麥、挪威、荷蘭、盧森堡、瑞士、德國、新西蘭、加拿大、智利、瑞典、芬蘭、奧地利、比利時、中國台灣省、英國、法國、澳大利亞、愛爾蘭、馬來西亞、以色列、冰島、中國、韓國、意大利、西班牙、泰國、菲律賓、阿根廷、哥倫比亞、捷克、土耳其、葡萄牙、巴西、印度、匈牙利、希臘、印度尼西亞、墨西哥、波蘭、南非、委內瑞拉、俄羅斯。

世界銀行專家預測,中國銀行係統今後25年的演變情況,將依這些改革是否成功:(1)改革利率政策,將是中國金融發展的一個關鍵而又變化莫測的領域,政府已向著正確的方向采取一定的步驟,已經減少官方決定的利率數,開始了國庫券競賣,更為頻繁地根據通脹的發展調整利率,並開辦了公開市場業務。(2)這些措施需要自然而然地繼續向下一個階段發展,一旦政府對國有銀行的商業化進展感到滿意時,就可以考慮在放款利率上表現出靈活性。

國民素質:相對於中國國際競爭力

整體而言是最大的“負債”國民素質主要是指國民的文化水平、技術水平和道德水平。1996年國民素質排名第35位。在該項評價指標中,中國45.22%的小指標列世界最差之列,相對中國國際競爭力整體而言是最大的“負債”。劣勢指標主要表現在,人口結構與增長、公共教育支出、在職培訓、生活質量等方麵。

反映在教育方麵:公共教育的人均支出、20—24歲人口進入高等教育學習的比重、成人文盲率、生活質量等均排名第45位;反映在社會方麵,社會發展指數世界排名44位,有競爭力的高級管理人員排名43位;24歲以下人口失業占總失業人口比重排名42位,生活質量差,護士人口比重低,社會價值觀念對競爭力影響微弱……這些問題應當引起高度重視。

教育在中國被視為“百年大計”,給予優先發展,但諸多政策無法落實,被一係列問題所困擾。國際競爭力報告表明,教育是致使中國國民素質相對薄弱、競爭力相對缺乏的主要原因。80%的指標排名35位之後,其中4個排名在40位之後。表現為初等教育入學率為51%,排名37位,高等教育入學率2%,排名45位,中國人口總體文化水平偏低,還有相當數量的文盲半文盲,成人文盲率為26.7%,排名第45位;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總人口比重不足2%,難以適應競爭社會的要求。

教育經費相當緊張,難以滿足現有教育事業發展的基本需求。1993年公共教育支出人均水平為9美元,排名45位。與排名第1位的瑞典2287美元的水平相差甚遠。中國8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農村,因此農村教育是中國教育的主體,其發展直接關係著中國教育發展戰略的實施和整個國家競爭力的提高。農村教育的核心問題是義務教育問題。中國初等教育入學率隻有51%,缺口主要源於農村義務教育。1994年全國小學輟學率為1.85%,絕大部分是農村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