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軍對外遠征指俄軍徹底消滅拿破侖一世軍隊,解放拿破侖統治下的西歐各國的軍事行動。衛國戰爭期間,拿破侖的“大軍”被擊潰,庫圖佐夫元帥指揮的俄軍出現在西歐各國邊界,歐洲大陸的軍事、政治局勢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被奴役的各國人民不願再受法國征服者的壓迫,紛紛起來進行民族解放鬥爭。俄國政府決定在仍有拿破侖軍隊的諸鄰國的領土上繼續作戰,正如庫圖佐夫所說的那樣,把敵人徹底消滅在他自己的土地上,把法軍從各國領土上驅逐出去,使拿破侖無法利用這些國家的資源繼續進行侵略戰爭,在歐洲建立持久和平。同時,沙皇政府把恢複和鞏固被拿破侖削弱的歐洲各國封建專製王朝製度視為己任。
拿破侖失敗於俄國之後,力圖爭取時間,重建一支大軍,維持他在歐洲的統治。他打算首先依托涅曼河、維斯瓦河、奧得河、易北河等大的河川屏障,利用莫德林、托倫、庫斯特林、格洛高等堅固的要塞,阻攔俄軍向法國邊界推進。俄國統帥部的戰略計劃是要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使普魯士和奧地利退出戰爭,不再站在拿破侖一邊,而成為俄國的盟友。
俄軍在出國之前有10萬多人,533門火炮。拿破侖軍隊約有7萬人,編成2個基本集團:一個配置在東普魯士,另一個配置在華沙地區,均由繆拉元帥指揮。
俄軍於1812年12月底開始進攻。從科夫諾地區向科尼希斯貝克、格但斯克方向對敵東普魯士集團實施主要突擊。俄軍的大部兵力均投入這一方向上作戰,有:第3西部集團軍、維特根施泰因將軍的獨立軍團、哥薩克首領普拉托夫的哥薩克軍團,共約6萬人,由海軍上將齊查戈夫統一指揮。在華沙方向上,米洛拉多維奇將軍統一指揮的部隊從格羅德諾及其以南地區對施瓦岑貝格、雷尼埃和波尼亞托夫斯基各軍團實施進攻。在這兩個集團的中間,從梅列地區向普洛次克方向展開進攻的是主力集團軍,俄軍總司令部隨其行動。主力集團軍的任務是不讓東普魯士和波蘭兩個方向的敵軍會合,為各個殲敵創造條件。
俄軍橫渡涅曼河時,法軍未作認真抵抗。繆拉認為在這一地區作戰沒有作用,便下令撤過維斯瓦河。1812年12月30日,指揮普魯士軍團的約克將軍不顧國王的意旨同俄國統帥部代表締結了在普魯士政府就與俄國結盟問題作出決定之前保持中立的協定。1812年1月5日,舍彼列夫將軍指揮的前衛隊在追擊法軍中占領科尼希斯貝克。1813年2月5日,主力集團軍占領了普洛次克;2月8日,米洛拉多維奇指揮的俄軍占領華沙;同日,與指揮奧地利軍團的施瓦岑貝格將軍進行停戰談判。
到1813年1月底止,俄軍肅清了波蘭至維斯瓦河地域的拿破侖軍隊,並在多處強渡了維斯瓦河,封鎖了格但斯克、托倫、莫德林要塞。
在維斯瓦河對岸,直接與俄軍對峙的是意大利總督博阿爾內指揮的5.5~6萬人的法軍。當時得到後備兵員補充的俄軍在數量上幾乎是敵人的兩倍,居優勢。庫圖佐夫為加快進攻速度,改變了追擊敵人的組織和隊形。他從各個方向上的主力編製中挑出若幹騎兵、獵騎兵和騎兵炮兵,組成幾支強大的快速部隊。給予他們的任務是追擊和殲滅小股敵軍,活動在敵交通線上,切斷敵交通線。
1813年2月中旬,俄軍到達奧得河,在1個半月內向前推進750~800公裏。此後,根據庫圖佐夫擬定的計劃,各部隊應沿兩個方向實施進攻,最後會合於柏林以西,以便圍殲普魯士首都地區敵重兵集團;約克將軍和比洛將軍的普魯士軍團也參加作戰。2月28日,俄普簽訂對拿破侖法國共同作戰的卡利什條約,為建立第6次反法聯盟奠定了基礎。普魯士有義務派出8萬軍隊參戰。但普魯士國王弗裏德裏希·威廉三世懼怕拿破侖,千方百計地拖延出兵的時間。3月4日,幾乎同時從四麵八方突入柏林的俄軍從占領者手中解放了該城。當地居民把俄國士兵當作幫助自己擺脫外國桎梏的解放者來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