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3章 萊比錫會戰(2 / 2)

在默克恩地區,雙方進行了激戰,從而使拿破侖的處境更為不利,因為他的部隊正被聯軍趕出陣地,隨時都有被包圍的危險。10月4日交戰結果,雙方各損失3萬人,皆未贏得決定性勝利。聯軍又增調兵力,確保了其在數量上的優勢。10月17日,拿破侖準備讓步,建議進行和談,同盟國未作答複。當天夜裏,法軍開始變更部署,拿破侖將部隊收縮到距萊比錫城較近的周圍地區。翌日淩晨,這些部隊在康涅維茨、霍耳茨豪森、茨韋伊瑙恩多爾夫、謝恩菲耳德、普法夫芬多爾夫、蘭德瑙橋一線已大致構成環形配置。這樣,拿破侖就在距萊比錫大約4公裏處16公裏長的戰線上展開了大約15萬人和630門火炮,以至於使戰鬥隊形的密度很大,每公裏平均9000餘人,火炮39門。

聯軍也變更了兵力部署,之後,從南、北、東三麵向敵發起攻擊,由南實施了主要突擊。經過一整天的激戰之後,拿破侖的部隊被逐出許多村莊。居優勢的聯軍部隊不斷發起攻擊,迫使拿破侖放棄防禦並於10月6日夜開始撤軍。然而,聯軍卻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派到萊比錫西麵的是一支力量薄弱的部隊,它未能阻止拿破侖軍隊的撤退。隻是由於正通過埃爾斯特爾河橋撤退的拿破侖軍隊過早地將橋炸毀,才使他的殘部與主力失去聯係並全部被俘。聯軍於日終前占領整個萊比錫城。

為時4天的萊比錫會戰,是拿破侖戰爭期間最大的一次會戰。雙方都損失慘重:拿破侖損失近8萬人,火炮325門;同盟國損失5.4萬餘人。俄軍的行動,對於聯軍取得萊比錫會戰的勝利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因為它在會戰中承擔了最艱巨的任務。由於參戰民族之多而被稱為“民族之戰”的萊比錫會戰,以同盟國的勝利而告終。但是,假如聯軍統帥部不錯過全殲敵人的機會,那麼拿破侖的失敗將會更慘重。奧地利僅希望削弱,而不是擊潰拿破侖軍隊的兩麵政策,阻礙了會戰一些決定性目標的實現。聯軍在部隊的指揮上,存在猶豫不決、行動不協調的缺點,而且缺乏有力的統一領導。擔任聯軍統帥的施瓦岑貝格實際上未能履行其總司令的職能,而3國君主會議也並沒有成為聯軍部隊戰鬥行動的名副其實的指揮者。這就妨礙了戰役遠大企圖的實現,造成行動躊躇,使部隊的大量人員在戰地待命,未能參戰。會戰的主要重擔落在以英勇頑強著稱的俄軍肩上。

拿破侖在萊比錫會戰中沒有表現出他作為統帥的才能。他的行動已不像昔日那樣有成效,因為大規模的預備隊被分批使用掉,沒有在決定性的地段上建立必要的兵力優勢,所進行的攻擊基本上是采取正麵的。萊比錫會戰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和軍事意義,它使法國失去了在歐洲的許多征服地,加速了拿破侖的垮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