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比錫會戰指第6次反法同盟對拿破侖法國戰爭期間,於1813年10月16~19日發生在萊比錫地區的一次決戰。這次會戰結束了1813年的戰局。萊比錫會戰前夕的政治軍事形勢是有利於同盟國的。因連年戰爭而民窮財盡的法園,在軍隊的供給和兵員的補充方麵,能力都已有限。同盟國的企圖是,用聯軍部隊圍殲萊比錫地區的法軍。
拿破侖決定於10月16日進攻同盟國的波希米亞軍團,因為據他估計,同盟國的其他軍團在這天還不能參戰。為了迎擊從南麵進攻萊比錫的施瓦岑貝格元帥指揮的波希米亞軍團,拿破侖派出5個步兵軍,配置成兩線,同時在第2線還配置有4個騎兵軍,作為總預備隊組成部分的近衛軍組成戰鬥隊形的第3線。該集團由繆拉元帥指揮。
為迎擊貝爾納多特元帥指揮的同盟國北方軍團和布呂歇爾將軍指揮的同盟國西裏西亞軍團,拿破侖將2個步兵軍和1個騎兵軍調往萊比錫城以北,由內伊元帥統一指揮。宮內大臣貝特朗統帥的一個軍在蘭德瑙橋附近麵向西展開。會戰開始之前,僅波希米亞軍團和西裏西亞軍團到達萊比錫城下。當時,北方軍團在哈勒距萊比錫30公裏,而波蘭軍團則在瓦利德海姆。參加萊比錫會戰的同盟國軍隊擁有30餘萬人和1385門火炮;拿破侖軍隊擁有近20萬人和700門火炮。
聯軍統帥部根據亞曆山大一世、弗裏德裏西·威廉三世和弗蘭茨一世三位君主的旨意,決定於10月16日晨由波希米亞軍團的部隊從南麵對敵發起進攻。俄國的4個軍和同盟國的2個軍編為第1集群,由巴克萊·德·托利將軍指揮。普魯士的一個軍和奧地利的後備部隊編為第2集群,由默費爾特將軍指揮。第三集群也是由普奧軍隊編成,該集群由居萊指揮。第1集群進攻澤菲爾次海恩-格列貝爾恩一線之敵;第2集群行動於格澤利和埃爾斯特爾兩河之間,占領所有渡口,並突擊法軍右翼;第3集群進攻蘭德瑙橋,占領萊比錫城西的埃爾斯特爾河渡口。西裏西亞軍團在默克恩-莫考一線由北進攻萊比錫。
10月16日,巴克萊·德·托利指揮的第1集群,分幾路縱隊發起進攻,揭開了萊比錫會戰的序幕。整個會戰包括以下幾個激烈的爭奪戰:利伯特沃耳科維次爭奪戰、瓦豪爭奪戰和馬克勒貝格爭奪戰,以及康涅維茨渡口和廖斯尼格渡口爭奪戰。在右翼,克列瑙縱隊已占領了科利姆別爾格山;在左翼,克萊斯特所部已攻入馬克勒貝格城。
在這種情況下,拿破侖決定突破戈薩方向上敵軍戰鬥隊形的中央。15時,繆拉指揮的騎兵在強大的炮火支援下,對戈薩實施猛烈的突擊,擊潰了聯軍的戰鬥隊形。緊跟在法國騎兵之後,步兵也轉入進攻。帕連將軍所部哥薩克軍和預備隊中的幾個騎兵團、俄國近衛軍和擲彈兵被派去迎擊拿破侖的騎兵。在步兵與步兵之間,又調去了俄國將軍蘇霍紮涅特指揮的112毫米火炮隊。經過俄軍努力奮戰,敵人的進攻於17時被擊退。法軍迂回巴克萊·德·托利集群右翼的企圖也未能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