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科夫起義指克拉科夫共和國反對奧地利統治和封建製度的一次起義,是19世紀中葉波蘭民族解放運動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克拉科夫起義是在波蘭國內反封建的農民運動不斷高漲和歐洲革命危機日趨成熟的情況下爆發的。
1844年波蘭農民革命起義被鎮壓下去後,幾個民主組織準備於1846年在波茲南、利沃夫、克拉科夫和其他城市舉行新的民族解放起義。為組織波蘭全國起義,1846年在波茲南成立了以波蘭前軍官路德維克·梅洛斯拉夫斯基為首的起義領導委員會。該委員會通過自己派往華沙、克拉科夫和利沃夫的代表,組織了幾支遊擊隊。但起義的準備工作被當局發覺,梅洛斯拉夫斯基和委員會的許多成員均遭逮捕。2月20日,克拉科夫和利沃夫爆發了起義。領導克拉科夫起義的是“民主協會”,它的成員同遊擊隊一起,在城市貧民的幫助下趕走了奧地利衛戍部隊,並控製了整個城市。
起義者宣告在克拉科夫成立波蘭共和國國民政府,由隨同維利奇卡鹽礦工人武裝隊伍來到城裏的著名的革命民主主義者愛德華·鄧波夫斯基出任政府首腦。克拉科夫波蘭革命政府在宣言中號召波蘭人民為爭取波蘭的民族獨立和人民的民主權利,為廢除封建製度而鬥爭,宣布取消各階層的差別和各種封號,把土地分給無地的農民,開辦本國作坊,改善工人的狀況。此外,還提出了一些其他革命口號。波蘭貴族資產階級分子反對起義向克拉科夫以外的地方擴展,他們被農民群眾和城市貧民的鬥爭嚇破了膽,害怕利用這些革命力量的革命熱情。2月27日鄧波夫斯基的犧牲是克拉科夫起義的一個重大損失。3月3日,革命的克拉科夫城在沙皇俄國和奧地利聯合武裝部隊的打擊下失陷了。1846年11月6日,俄國、普魯士和奧地利3方簽訂了條約,決定廢除維也納會議關於“克拉科夫自由城”的決議並把該城劃歸奧地利管轄。
雖然克拉科夫起義失敗了,但它在19世紀的歐洲革命運動史上仍占有顯著的位置。